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338|回复: 0

    [第八章 病机] 【55论 】 内生五邪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6 14: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5论 内生五邪论
          【理论内涵】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在脏腑阴阳偏盛偏衰和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机变化。内风与肝关系密切,内寒与肾关系密切,内湿与脾关系密切,内燥与肺、胃、肾、大肠关系密切。
    由于病起于内,其致病特点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因暑邪纯为外邪,故无“内暑”之说。

          【学术源流】
         《黄帝内经》强调自然界六气之过与不及,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六气为纲来论述和归类病机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多指感受六淫邪气而出现的病变,概括为以六气命名的证候类型。在此基础上,中医学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阐述机体内脏腑气血阴阳之变化,形成关于内风、内寒、内热等病变的记述。如《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此内风,其实仍属外风入中。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先河,载有治疗虚劳发热的小建中汤、治疗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的芍药甘草汤,以及治疗内生湿邪的五苓散。《金匮要略》论及中风“中脏腑”,则属内风范畴。故后世有伤寒中风与杂病中风之辨。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湿矗病诸候》提出“内湿”导致湿蠹病变:“初不觉他病,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羁或食心,则心烦闷懊痛,后乃侵食余处。诊其脉,沉而细,手足冷,内湿器虫在心也。”

         宋·《圣济总录纂要·消渴门》论及:“消渴烦躁者,阳气不藏,津液内燥,故令烦渴而引饮且躁也。”说明津液内燥为消渴病机之一。

         唐宋之后,医家之论逐渐更加清晰,风、寒、暑、湿、燥、火非尽属外邪,亦有自内而生者。以内风为例,如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提出脏腑六气病机说,其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应于十二经络脏腑也。”可见内生脏腑六气之端倪,并以中风瘫痪者“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而论,批评“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李东垣亦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医学发明·中风有三》)。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风》则主湿痰:“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元·王履《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明确提出真中风(外风)、类中风(内风)之辨:“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明清时期,“内生五邪”的理论更加全面,如针对中风的病机众医家有不同的见解,包括张介宾提出的“中风非风”论、缪希雍提出的“内虚暗风”说以及叶天士提出的“阳化内风”说等,《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认为“内风”主要由“肝肾亏虚,精血衰耗”所致,其病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故临床多用滋补肝肾、养阴息风法治疗。

        【基本原理】
         1.脏腑失调,病情复杂
         (1)内风 病机原理:内风,多由于体内阳气亢逆变动,火热之邪潘灼肝经,痰浊与瘀血壅阻经络,阴液精血亏虚,土虚木旺而肝旺动风,导致头目、筋脉失常。内风之生,多与热、痰、瘀、虚有关,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

         病机特点:内风病机变化比较复杂,有热极生风之实风,肝阳化风、脾虚肝旺、痰瘀生风之本虚标实,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之虚风等。多见头目眩晕,四肢抽搐,震颤强直等症状。

         病机演变:肝阳化风、痰瘀生风之中风的病机演变有二:其一,闭脱之证。邪气内闭清窍,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应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为元气败脱,神明散乱,症见昏愤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内风危候。临床尚有“内闭外脱”证,即内闭清窍而外脱已现,为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积极救治。其二,后遗症。在中风恢复期及康复阶段,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可见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言语涩等症状,往往恢复较慢。

         (2)内寒 病机原理: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内寒之生,与肾阳不足的关系较为密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阳气虚弱,全身失去温养,虚寒渐生,表现为阳热不足,温煦失职之畏寒肢冷;或血脉收缩、血行缓慢等“收引”症状,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病机特点:内寒的病机特点,其一是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其二是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多见畏寒肢冷,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精神状态安静喜卧,舌润、口不渴,面白、舌淡等症状。

          病机演变:内寒的病机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寒凝血瘀。阳虚生寒,寒性收引,凝滞血脉,血行不畅,或血脉绌急。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二,阳虚水停。脾肾阳虚,虚寒内生,气化功能减退,津液代谢障碍,可见水肿病变。

        (3)内湿 病机原理:肺、脾、肾等脏腑调节津液代谢功能失调,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湿浊内生。故《景岳全书·湿证》说:“湿从内生者,由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脾肾之亏败。”脾为土脏,喜燥而恶湿,脾之运化功能减弱,水津不能运行三焦,布散周身,则会出现湿浊内生。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内湿病机之关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病机特点:以脾虚,运化无力,或脾肾阳虚,津液代谢功能失调,湿浊困阻为病机特点。多见首重如裹,头痛眩晕,胸腹痞闷,便溏泄泻,带下湿疹等症状。

         病机演变:内湿从寒而化,为寒湿;从热而化,则为湿热;甚则化毒,则为湿毒。寒湿夹杂,以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色白量多,畏寒肢冷为多见。湿热蕴结,以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黏稠、色黄,排出不爽为多见。湿毒内壅,可引致不同病变,如带下黄绿如脓、皮肤溃烂、脓疱等。

         (4)内燥 病机原理:多由于久病伤阴耗液,或年老精血不足导致阴亏液少,或热病后期,热邪伤阴,或过食辛辣香燥等所致。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干燥枯涩。故《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病机特点:内燥以津液不足,脏腑官窍及肌肤失其滋润濡养为病机特点。内燥多见于肺、胃、大肠及肾。可见干咳少痰,饥不欲食,口干口渴,便秘燥屎,皮肤干涩瘙痒,或脱屑皴裂等症状。

          病机演变:内燥失于调治,则演变为津枯血燥、或津亏血瘀。津血同源,津液不足,累及血液,则津枯血燥。津液亏少而血液浓缩,使血液循行滞涩不畅,则可发生津亏血瘀之病变。

          (5)内火 病机原理,多由偏食肥甘厚味,喜好辛辣香燥,以致伤阴助阳,火热中生;或七情过极者,肝郁化火,思虑过度,心阴暗耗,心火独亢;或劳役过度,“劳则气耗”而气虚发热;或房事过劳,肾阴亏损,而阴虚火旺;或湿瘀化热,瘀血阻滞等病理产物,郁而化热化火所致。脏腑阴阳偏盛偏衰,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气血失调,或五志化火,而出现火热内扰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火热内生病机可概括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五志化火、痰湿瘀血、郁而化火。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分:阳盛有余、五志化火、痰湿瘀血、郁而化火,多为实火;阴虚阳亢,或阳虚发热,气虚而阴火上冲,血虚阴衰阳浮,多属虚火。多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失眠,分泌物和排泄物色黄黏稠,舌红脉数等症状。

         病机演变:实火的病机演变为伤阴、神乱、动血。实火炽盛,煎熬津液,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则伤及阴液。心主血脉而藏神,实火扰神,甚则神志异常,出现神昏、请语、发狂等症。火热炽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常可引起各种出血。

         2.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内生五邪致病,始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发病前期,多先有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表现,常于不知不觉中起病。如内风之发病,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内湿所致病证,徐而不骤,潜伏于内,积久乃发,始则若隐若现,症状表现多呈缓慢的由轻到重的过程,初期病证难以察辨。

         内生五邪所致之病,多具有病程较长并逐渐加重的特点。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的病机演变过程,多经过几年,或十几年,逐渐加重。素体阳虚,肾阳不足,历经数年,中年之后,虚寒显著,发为多种病证等。

         3.症似六淫,内外合邪 内生五邪和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有类同之处,故临床表现亦有近似,但临床仔细辨别,结合发病特点和发病前脏腑功能情况自可区分。如中风一病,唐以前多认为外风所致,特点为善行而数变,而肝之内风也有相似表现,但是二者明显区别是:在发病方面,“外风伤表,内风在肝”,症状表现有表里之分;在治疗方面,“外风当散,内风宜息”组方用药有原则之别。近代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治疗中风,常将外风作为内风病证的诱发因素看待。他结合前人治疗外风及内风方药的经验,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治疗中风发病初期,见舌边红,脉浮等外风征象明显时,常常选用续命汤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而服药后,当风邪渐为平息,虚象显露,浮脉变为细弦脉时,则随即加减以补益之药。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又可内外合邪。大凡内生之邪致病已久,正气抗拒外邪的功能已弱,病情已由轻转重,再加外邪入侵,病情将会进一步加重。临床常见合并外邪发病,或由外感诱发,内外合邪。如内寒,本为阳虚不足所致,但因其阳虚存在,常常招致外寒乘虚而入。如《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五·伤寒》:“三阳俱并于阴,则三阳皆虚,虚为阴乘,故外寒。阴气强盛,盛故内寒。内外俱寒,汤火不能温也。”内湿之病也每与外湿联系,从而形成互为因果、内外夹杂的复杂情况。如《金匮要略心典·痉湿喝病脉证治》:“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

         【临床意义】
           内生五邪为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或功能减退而产生的病机变化,具有缓慢发病,逐渐加重的特点,发病初期临床表现隐而不显,较难察觉。临床所见胃肠道疾病引起的低血糖症、低血钙症等,常出现手足抽搐症,多属于脾虚生风证。内生五邪的缓慢发病,病程较长在很多慢性病中显现出来,如隐匿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隐匿性乙型肝炎、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等。此类疾病中医认为多与脏腑虚损,内生湿热瘀毒或内外合邪等因素有关。有资料显示“内生风寒湿杂至”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
           1.风气内动与疾病 中医学认为“内风”与肝关系密切,肝风内动是其主要病机之一。从蛋白质角度研究肝阳化风、血虚生风和阴虚生风等肝风内动的三种亚型时,发现硫氧环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 peroxidase, TPx)是其与健康人组共同的差异蛋白,TPx可能是中医肝风内动证的特异的标志蛋白。在探讨肝阳化风证的实验诊断指标时选择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血浆皮质醇(Plasma cortisol,P)及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还有CT等多项指标对肝阳化风证进行检测,并与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及健康人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肝阳化风证血NE、E及P值显著MOTE 高与其他三组,而T3明显低于健康人组;CT扫描结果显示脑出血以肝阳化风证多见、脑梗塞以阴虚风动证常见,而两证型的病变部位均以基底节区为主,无明显差异。这些指标可作为肝阳化风证诊断参考指标,故而可以看出风气内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寒从中生与疾病  “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的表现,阳气温煦不足,机体动力下降,形成阳虚内寒状态。甲状腺激素是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物质,能使细胞内氧化速度提高,产热增多,而阳虚内寒证动物血清T3、T4减少,甲状腺轴功能下降。实验表明甲状腺摘除的大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明显上升,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活性均下降,无论是糖代谢,脂肪代谢还是能量代谢都呈下降的趋势呈现阳虚内寒证表现。代谢过程中津液代谢主要依靠肾阳温煦气化,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则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尿液中代谢产物应能反映肾阳虚证的本质。研究尿液中25个差异代谢物排序后,经过标准品鉴定差异性物质的关键代谢成分是丙氨酸、氨基丙二酸二乙酯、脯氨酸、柠檬酸、马尿酸和组胺等物质,明确其变化方向和代谢途径,能够很好地区分阳虚与非阳虚的差异性,对于肾阳虚证的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充分地发挥代谢组学的作用,对客观地研究中医证候本质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

        3.湿浊内生与疾病 “内湿”多与脾肾相关,是水液痰浊积聚的病机变化。若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食肥甘可形成内湿,造成颜面虚肿、大便溏薄、小便混浊、舌苔厚腻、血液黏滞度高等人体代谢减慢的状态。体内新陈代谢产物难于排出体外,细胞的能量代谢降低,形成“湿浊内留”的形态学改变,如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内含量较少,肝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较浅;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索状化”,观察内湿组肾小球超微结构发现其上皮细胞足突有损伤、融合及基底膜变性。在用芳香化湿药改善脾虚湿阻症状时发现,芳香化湿的不换金正气散可改善湿阻证大鼠胃酸分泌较少、胃壁黏液量降低、胃肠推进运动减弱等现象,促进分泌血浆胃泌素和全血5-HT、5-HIAA含量。这与中医认为湿阻证在于脾不健运、本虚标实,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胃肠道消化、吸收和运动机能的减退相吻合。

        4.津伤化燥与疾病  “内燥”为体内阴液耗伤形成的津液亏损的病机变化。有实验表明,在对内燥组动物饲喂食燥热饲料后,逐渐出现反应更敏捷,大便干燥及色浅,皮毛略松,舌质红等症状,并且体内T4含量和血浆醛固酮含量高于正常组。津液损伤导致机体形成内燥状态,在治疗时运用滋阴凉润药物亦可改善内燥状态。有研究表明,滋阴凉润的中药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症状,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提高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抗自由基损伤。观察其对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治疗时发现,可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5.火热内生与疾病  “内火”是人体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机变化。近些年国内许多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内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指出,阴虚火旺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浆环腺昔酸(cAMP)含量明显上升,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另有报道,阴亏虚火内生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由于SOD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剂,对机体起保护作用,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故得出结论,火邪耗伤正气,导致机体抗病力减弱。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气虚发热组家兔出现活动减少、被毛稀疏无光泽、体温升高等气虚发热的症状;气虚发热的机制可能是刺激机体防御系统过度释放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a)及NO等,进而引起血清中TNF-a.IL-1B含量升高,从而导致发热。更有些学者从治疗的角度来研究“内火”,如有实验表明黄连解毒汤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二磷酸腺(ADP)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从而具有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可显著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有一定的清除经自由基活性,以达到膜保护作用,对于颅内出血,脑梗塞和脑一过性缺血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