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05|回复: 0

    [第5章 心理应激] 【第二节 应激过程】 二、应激中介机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 15: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应激过程



          二、应激中介机制
          现代心理应激相关研究发现,机体是否在应激源作用之下产生应激反应,不仅取决于应激源的强度、持续时间等,还取决于一系列中介因素的作用。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刺激的输入信息(应激源)转化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是应激过程的中间环节。中介因素则是指上述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

          (一)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体验到的生活事件或情境对自身构成威胁的一种认知过程,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遭遇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危险性及自身能力等做出的估计。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是应激过程中的关键中介因素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鲁斯特别强调在相同强度的应激源作用之下不同个体应激反应的差异性,提出了“认知-动机-评价-互动”的中介机制的理论解释模型。这个模型将个体对生活事件或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和认知性再评价。

          1.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 也叫第一评价,指个体对应激源性质的判断。当某一事件发生时,个体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该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是否对自身构成威胁或挑战。如果判断事件与自己无关,则个体进入适应状态;如果评价事件与自己有关,则进入次级评价。

          2.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 也叫第二评价,指个体初级评价判断事件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后,会立即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个人能力做出评估,就是次级评价。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常采用问题关注应对;如果次级评价是不可改变的,则常常采用情绪关注应对。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次级评价同样地受刺激因素的影响,表现为:1有害因素性质的定位,即这是潜在的威胁还是挑战;2改变应对策略的可能性;3情境因素的限制等。
    次级评价还受到人格因素的影响,包括:1潜在的损害:应对时个人要付出的代价和获益;2自我意识:个体自身的认识、体验和调节;③应对的规则:个体对拟采用的应对手段的安排。

          3.认知性再评价(cognitive reappraisal) 是指在初级和次级两步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现实情境做出再度认知,判断潜在的应激源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及其性质。认知性再评价的结果是应激还是无应激反应。

          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影响应激的认知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对应激源的可预测性:一般地,可预测的应激源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若可预测的应激源长期存在,却能加重应激反应。2对应激源的控制:若评价认为应激源可控制,则事件的刺激性相对减轻。3对应激源的解释:个体对应激源的解释会增强或削弱应激源的作用。认知因素是许多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也可以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而致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是指个体对环接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又称为应对方式(coping stvle)或应对策略(coninesateev)。应对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包含多种策略的、复杂的、多维的态度和行为过程。

          1.应对方式的分类 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从应对行为的主体来看,应对活动涉及个体的心理活动方式、行为操作方式和躯体反应方式等三个方面。②从应对的指向性看,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两大类。问题关注应对是指应对策略指向事件或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情绪关注应对是指应对策略指向情绪反应,不涉及问题的解决。3从应对的作用效果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有些应对策略利于缓冲应激作用,从而对健康产生有利影响,是为积极应对;反之,则为消极应对。

          应对方式因个体认知、态度及行为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见的应对方式有:1盘算问题解决:根据个体的知识、经验,思考摆脱困难情境的具体方法,是一种理智性的应对手段;20寻求支持与疏泄:支持与疏泄有助于抵御生活事件的冲击,缓解烦恼;3焦虑:是对某种预期或潜在的威胁情境所产生的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4退化:个体遭遇持久或重大应激时,原有的正常行为减少或消失,出现幼稚行为的状态;⑤冷漠:面对困难压抑情绪,表现出冷淡、无动于衷的态度;⑥病态固执:不断重复相同的、无意义的行为,不能被更适当的反应所取代;7妥协: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为降低应激水平而采取的妥协性措施;⑧攻击:将不良情绪或伤害性行为导向自己、他人或事物上去等等。

          2.应对方式的量化 应对方式是个多维度概念,需要进行量化评估,便于临床应用。当前,国内外均有不少应对方式的问卷使用。

          拉扎鲁斯和佛克曼等编制了应对方式量表(ways of coping),包含了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两大类8种应对方式: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肖计划等(1985)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筛选出6种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逃避、幻想和合理化。卢抗生等(2000)修订的老年应对问卷(waysof coping for senile, WOCS),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5种应对方式,即面对、淡化、探索、幻想和回避。姜乾金等编制了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有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并与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 ality questionnaire, EPQ)的E量表分和N量表分明显相关。沈晓红等(2000)修订的医学应对模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包含患者的3种应对方式,即面对、回避和屈服。这些应对方式问卷反映了个体遇到威胁时的基本行为方式,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应对研究的意义在于加强对压力与应激的认识,转变不良应对方式为积极应对方式,进而改变应激反应的结果,使其朝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人格特征
          人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各种应激因素,进而影响应激过程和结果。人格决定了个体的态度倾向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影响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对外界挑战的应对方式、与他人的关系等,改变应激反应的结果。研究发现,人格有缺陷的个体在应激源存在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1.应激相关的人格特征 是指人格中那些倾向于增强应激反应的不良因素或心理行为特点。按照对应激源的影响程度,人格分为两类,即易感应激人格(stress-prone personality)和抗应激人格(stress- resistent personality)。

          (1)易感应激人格 此种人格在心理行为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倾向:1思维上的刻板倾向;2评价上的缺陷倾向;3情绪上的焦虑倾向;4行为上的逃避倾向;5社交上的封闭倾向;⑥内心多冲突倾向;7选择与决策的艰难倾向。易感应激人格有倾向于增强个体应激反应的不良影响。

          (2)抗应激人格 也称为坚韧人格(hardy personality),是一种由奉献、挑战和控制三种成分构成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对抗应激与疾病。坚韧人格的人格归因特点是:1奉献: 指一种心理倾向,认识到生活和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参与生活,吃苦耐劳,在应激环境中精力充沛而富有生机;2挑战:指将察觉转变为挑战,迎接生活变化,主动面对不回避,灵活地适应生活的变化,将挑战视为生活的一部分;3控制:指控制个人生活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高度内在控制情感的个体是生活的主动者而不是被生活所驱动,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有决定权,并能经受工作中的压力。Kobasa(1979)和Maddi(2002)等认为,坚韧性人格可以缓冲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2.应激相关的行为类型 人格与疾病之间存在联系。特定的人格容易导致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影响应激反应的程度,与心身症状发生密切的联系。人格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因素在不同疾病中起作用,也可以成为某种疾病发病的重要条件。

          与应激相关的行为类型主要有:
          (1)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 主要特征为争强好胜、追求成就、时间紧迫感、急于求成、易激惹、不耐烦、无端的敌意等。具有A型行为模式的个体表现为高应激反应状态,如中枢神经高唤醒状态、心血管高反应性等。而B型行为模式与之相反,主要特征为不争强好胜、对自我无过高的要求、无时间紧迫感、容易满足、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等。具有B型行为模式的个体应激感受性低。研究发现,TABP者冠心病患病率为B型的2倍以上,TABP被认为是冠心病易患性行为模式。

          (2)C型行为模式(type C behavior pattern,TCBP) 主要特征为压抑、不表达情绪、克制愤怒、过分忍耐、回避矛盾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型行为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非C型行为的人高3倍。C型行为者通常免疫功能低下,器官代谢紊乱,易发生各种肿瘤。因此,TCBP被认为是癌症易感性行为模式。

          人格与各种应激相关因素存在广泛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相联系。

          (四)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程度,包括亲属、朋友、同事、组织、社团等的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有缓冲应激的作用。

          1.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研究证明,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与心身健康成正相关,拥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心身健康水平。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模式学说,即独立作用模式和应激缓冲作用模式。

          (1)独立作用模式 认为社会支持通过本身的作用就能够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并促进健康,而不需要在心理应激条件下再发挥作用。比如,情感性支持可以维护个体自尊心与增加归属感。自尊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效益感或自我防御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应激反应的强度。归属感提高人们的应付能力,有助于改善消极情绪体验,避免产生应激性心理失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应激缓冲作用模式 认为社会支持通过提高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和适应性而发挥其健康保护作用。社会支持可以促使个体对应激事件重新做出评价,并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有效应对策略,增强对应激源的耐受和抵抗能力,缓冲应激事件的负性作用。

          2.社会支持的评估 社会支持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一个人与社会发生的各种联系。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及个体的参与度。各种社会关系中,又有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不稳定的社会关系之分,前者如家庭、婚姻、朋友和同事等关系,后者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社会关系等。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敬、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认为,主观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被感知到的现实”(即心理现实)可以作为实际的变量而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此外,肖水源和杨德森认为,由于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评估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时,除了对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进行评估外,还应该评估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肖水源(1987)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将社会支持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其中主观支持4条,客观支持3条,社会支持利用度3条。目前,该量表在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社会支持的评估有多种方法,也有学者从社会支持的类型、数量、来源等角度对社会支持的内容进行分类和评估,列举如下:1提供支持的类型:Wilcox(1982)的社会支持调查表(SSI),分为情绪支持、归属支持和实质支持3个因子。2支持的数量和态度:指个体从他人或群体中获得社会支持的多少。Sarason等(1981)的社会支持问卷(SSQ)包括社会支持的数量(SSQN)和对获得社会支持的满意程度(SSQS)2个因子。3支持的来源:姜乾金等引进Blumenthal(1987)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从社会支持的不同来源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3个因子。

          3.社会支持与应激的关系 社会支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应激中介变量交互作用。认知因素影响社会支持的获得,特别是影响主观支持的质量;反之,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重新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支持能够通过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提高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

          社会支持与个性也有关系。性格孤僻内向的人不易获得并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数量(SSQN)与个性问卷的外向分呈正相关,而SSQN和社会支持满意度(SSQS)二者与神经质分均呈负相关,说明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者获得的社会支持多,同时,性格内向的人比外向者更容易发生应激反应的不适感。

          社会支持与应激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支持提供的人际关系能够消除某些应激源,对个体适应环境有直接的应激缓冲作用;2社会支持能够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提高对再次应激的预测力和耐受力;3社会支持影响个体内部的应对策略,恰当运用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使个体的行为向有效活动的方向转变;4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应激事件对个体自尊和自控感的损害,使个体的负性情绪向积极方向转变;5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总之,社会支持与其他应激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反应系统。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