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245|回复: 0

    [第5章 汉唐时期医家] 第六节 巢元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5: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6 14:27 编辑

    第六节  巢元方

    一、生平与著作

      巢元方550—630年,隋朝医学家,京兆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市。隋大业年间605—617年任太医博士,后任太医令。巢氏医术高明,精通医理,对病因、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巢氏生平无史书记载,宋代《开河记》记载,隋大业五年609 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 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令巢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为风人腠理,病在胸臆,以嫩肥羊掺人中药蒸熟食用,药未尽而病愈,后又嘱其继续服用药膳调理,以防止疾病复发,可见巢氏医术精湛。

      隋大业六年610 年,巢氏奉诏编撰《诸病源候论》,对隋及隋以前的病名、证候进行了系统整理,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肯定。《诸病源候论》全书共计50卷,分病源67门,列证候1739种,分别列述了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各科疾病的病因与证候,讨论部分疾病的诊断、预后、摄生、导引按摩、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尽管《诸病源候论》“但论病源,不载方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语,但有关针灸的论述较为丰富,共有42卷、40病源、309 候论及针灸,其中除引证《金匮要略》妊娠养胎针刺禁忌、《伤寒论》热人血室刺期门、《肘后备急方》沙虱侵人人体“挑灸其上”等内容外,对经络病机、针灸宜忌、灸疮发洪等多有发挥,体现了巢氏的针灸学术思想。

      二、学说与贡献

    经络病机

      《诸病源候论》以病为纲,详论概念、病因、病机及证候,病机的诠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经络理论阐释病机多达300余条,涉及病种40类,包括内、妇、外、儿各科病证,从正经、奇经、络脉、经筋理论阐释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

      1.用经络理论阐释病机  巢氏认为消渴痈疽的原因是患者小便过多、耗伤津液导致经络滞涩、荣卫不行、热气留滞发为痈疽,“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 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 故成痈疽脓”卷五“消渴病诸候 ·渴利候” 。又如衄血病机,巢氏认为该病因为邪热侵袭手少阴经和足阳明络脉,“时气衄血者,五脏热结所为。心主于血,邪热中于手少阴之经,客于足阳明之络,故衄血也” 卷九“时气病诸候·时气衄血候”

      巢氏认为中风口喝的病机为风寒侵袭足阳明、手太阳之经,寒主收引则颊筋拘急,见口喁、言语不正、目不能平视,“风邪人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喁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卷一“风病诸候·风口㖞候”,为后世取足阳明、手太阳经穴治疗面瘫提供了理论依据。中风舌强不语是心、脾受风邪所致,“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卷一“风病诸候·风舌强不得语候”,从心、脾两经的循行论述舌强不语,发展了《内经》的经脉理论。

      关于齿龈肿痛, 巢氏认为与手足阳明经脉有关,“手阳明之支脉人于齿,头面有风,风气流人于阳明之脉,与龈间血气相搏,故成肿”卷二十九“牙齿病诸候 ·齿龈肿候”

      2.阐释奇经病机  对虚劳腹中拘急,巢氏认为是肾气不足、冲脉气血受损所致,“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冲脉为阴脉之海,起于关元,关元穴在脐下,随腹直上至咽喉,劳伤内损,故腹里拘急也”卷三“虚劳病诸候 ·虚劳里急候”

      月经不调与冲、任二脉及手太阳、手少阴经密切相关,“劳伤气血,致体虚受风冷,风冷之气客于胞内,伤冲脉、任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也,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络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手少阴心之经,此二经为表里,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然则月水是经络之余,若冷热调和,则冲脉、任脉气盛,太阳、少阴所主之血宣流,以时而下,若寒温乖适,经脉则虚,有风冷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 ·月水不调候”

      关于带下病,巢氏指出因任脉虚损、风冷侵袭、冷热相交所致,冷多则白带,热多则赤带。这些论述不但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也为后世运用奇经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3.用络脉、经筋理论阐释病机  腰为肾之府,巢氏认为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侵袭肾经则腰痛,“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认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卷五“腰背病诸候·腰痛候”。胁痛则与邪客于足少阳之络有关,“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为络脉理论指导病机分析树立了范例。

      巢氏还非常重视经筋病机,认为口噤不开是风寒客于阳经经筋所致,“诸阳经筋,皆在于头,手三阳之筋,并结人颌颊,足阳明之筋,上夹 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卷一“风病诸候·风口噤候”,从经筋理论论述了面瘫的病机。

      霍乱转筋是风寒之气人侵经筋所致。霍乱吐泻导致阴阳俱虚,血气亏虚,手足失温,荣卫失调,寒邪搏结经筋,收引拘急而致筋转;寒邪客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寒邪人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 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人于筋故也。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足趾,手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人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人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随冷所人之筋,筋则转。转者,皆由邪冷之气,击动其筋而移转也”卷二十二“霍乱病诸候·霍乱转筋候”

      巢氏用经络理论论述病机,突出了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对开拓临床思维,阐发经络理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针灸宜忌

      巢氏强调根据经络病机决定是否选用针灸治疗。如先天口吃,巢氏认为因禀性所致,非针药所治,“人之五脏六腑,禀四时五行之气,阴阳相扶,刚柔相生。若阴阳和平,血气调适,则言语无滞,吐纳应机。若阴阳之气不和,腑脏之气不足,而生謇吃。此则禀性有阙,非针药所疗治也”卷三十“唇口病诸候·謇吃候”。如果因腑脏虚损、经络受邪所致的日吃,则可采用针灸治疗。这是因为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脾经连舌本。口吃因邪气客于心脾,循经上扰,血气阻滞,经脉壅塞,邪正搏于口舌所致,可采用针灸调理脏腑,疏泄病邪,“若腑脏虚损,经络受邪,亦令语言謇吃。所以然者,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脾脉连舌本,邪乘其脏,而搏于气,发言气动,邪随气而干之,邪气与正气相交,搏于口舌之间,脉则痞涩,气则壅滞,亦令言謇吃,此则可治”卷三十“唇口病诸候·謇吃候”。虽然同为口吃,因经络病机不同,其针灸治疗有宜否之分。

      巢氏治疗牙痛根据经络病机选择使用药物或针灸治疗。手阳明之脉人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养牙齿,风寒所伤的牙痛可以针灸治疗,“手阳明之支脉人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又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皆疼痛。此则针灸不瘥,傅药虫死,乃痛止”卷二十九“牙齿病诸候·牙齿痛候”,虫牙疼痛,现在称龋齿,针灸无效,当局部用药,止痛。

      关于时气病,巢氏在前人基础上多有发挥,他认为时气病“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当属季节性的流行病,其治疗当据不同情况采用针灸治疗。故卷九“时气病诸候”云:“然得时病,一日在皮毛,当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肤,法针....四. 日在腳....视病者尚未了了者,复一法针之当解....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神语言与人不相主当者,勿以火....可先以法针之,尤佳。”卷九“热病候”则认为“ 热病.七八....热病已得汗,脉尚数躁而喘,且复热,勿庸刺,喘甚者死”。由此可见,巢氏强调根据不同病程选择使用针刺、艾灸,并重视早期治疗以提高疗效。

      灸疮发洪

      灸疮发洪是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卷三十五‘ 针灸疮发洪候”记载:“夫针灸,皆是节、穴、俞、募之处。若病甚,则风气冲击于疮。凡血与气,相随而行,故风乘于气而动于血,血从灸疮处出,气盛则血不止,名为发供。”认为灸疮发洪是外邪侵袭,邪正交争,血从灸疮处出,气盛血不止的现象。

      对于当时盛行的艾炷化脓灸,巢氏强调灸疮溃破脓出、痂愈合是病愈的征象,若脓溃以后,仍然锨肿急痛是病热未除或中风冷外邪所致。“夫灸疮,脓溃以后,更掀肿急痛者,此中风冷故也”卷三十五“灸疮急肿痛候”夫灸之法, 中病则止,病已则疮瘥。若病热未除,或中风冷,故久不瘥也”卷三十五“灸疮久不瘥候”。巢氏的认识与目前临床化脓灸强调护理、预防感染的观点完全一致,在隋唐时期有此见地,实属不易。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巢氏在《诸病源候论》卷一、卷三十七、卷四十三、卷四十八均有中风病的论述,对《内经》“风中五脏”理论进行了发挥,以五脏论中风,分为心中风、肝中风、脾中风、肾中风、肺中风五种证候,由于“人脏腑俞皆在背”,若“伤动血气,劳损腑脏”,“ 五脏气虚" ,或“寒温失度,腠理虚开”则“风邪乘虚伤之”,于是邪气“皆从背诸脏俞人”,“随所中之俞而发病”,强调中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血亏虚、外风侵袭。对于五脏中风的治疗,继承《脉经》的有关理论,采用急灸背俞穴的方法。具体为心中风急灸心俞百壮,肝中风急灸肝俞百壮,脾中风急灸脾俞百壮,肾中风急灸肾俞百壮,肺中风急灸肺俞百壮。艾灸壮数遵循成年患者灸百壮,五六岁以下小儿、婴儿则少灸,强调根据患者年龄调整艾灸程度的因人制宜原则。

      巢氏强调养护小儿应重视风池穴的诊察、施术防治儿科疾病。卷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指出,“儿皆须著帽,项衣,取燥,菊花为枕枕之。儿母乳儿,三时摸儿项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两风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两边各二壮,与风池凡为十壮。一岁儿七壮,儿大者,以意节度,增壮数可至三十壮,唯风池特令多,七岁以上可百壮。小儿常须慎护风池,谚云:戒养小儿,慎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针灸,亦不用辄吐下,所以然者,针灸伤经络,吐下动腑脏故也。但当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脐中膏涂之。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说明小儿感受外邪导致颈项风池部壮热,可采用温熨发汗退热。若热不退,则灸风池以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的夹脊穴。在施灸程度上,夹脊穴各灸二壮,而风池穴当多灸,一岁小儿灸七壮,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壮数可至三十壮,七岁以上可百壮。

      巢氏在卷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中记载了艾灸防止痉证的“ 逆灸”之法:“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说明小儿口噤,可采用艾灸颊车以预防,当口噤发生后可配合舌下刺血治疗。但逆灸防痉也有禁忌,不可妄用,该法适用于寒冷地区,温暖的江南则不用,明确强调“江东地温无此疾。古方既传有逆针灸之法,令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于小儿”。

      《诸病源候论》的经络病机理论,不但丰富发展了经络理论,而且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巢氏关于邪热侵袭手少阴经和足阳明络脉而致衄血的病机理论,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取阴郄治衄、《丹溪心法》以丰隆止血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阳明经理论阐述齿龈肿痛,奠定后世取阳明经经穴治疗牙痛的理论基础;而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气血上乘则为乳汁的思想,是少泽通乳的理论依据;其带下病由任脉虚损、风冷所乘理论为后世以中极、气海、关元治疗该病提供了指导。

      巢氏关于脏腑气虚、外邪人侵背俞而致五脏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灸治背俞的治疗思想是后世李东垣提出“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在背之腑俞”的背俞穴治疗外感病思想的基础。

    四、阅读文选
    中风候(《诸病源候论》卷一)

      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其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人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可复治,五六日而死。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黄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壮;若色黄者,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其人当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而死。

       【思考题】

      1.《诸病源候论》对经络病机理论有何贡献对针灸临证有何作用

      2. 巢氏为何强调以五脏背俞穴治疗中风具体治疗方法是什么

      3.何为“逆灸”巢氏是如何运用的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