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734|回复: 0

    [第5章 汉唐时期医家] 第九节 王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5: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6 15:53 编辑

    第九节  王焘

    一、生平与著作

      王焘7世纪末一8世纪中,唐代眉县今陕西省眉县人,著名医学家。曾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并在弘文馆任职多年,得以博览群书。天宝年间742—755 年),出守大宁,因其出守在外,故将其所著医书命名《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成书于752年,共计40卷,内容包括伤寒病、天行时病、温病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该书博采众家之说,不少早已散佚的医药著作及名家医方因而得以传承,唐以后历代医家都很推崇这部著作,将此书与《备急千金要方》相提并论,认为它是继《备急千金要方》之后的又部综合性医学巨著。 《外台秘要》第39卷为“明堂卷”,主论针灸,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理论以及灸法内容,王焘的针灸学说也主要反映于该卷中。除第39卷外,其余各卷对针灸亦有散在论述。

    二、学说与贡献

    以经统穴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十二身流注五脏六腑明堂”专论腧穴。该篇主要源自《针灸甲乙经》,但对于腧穴的辑录,王氏又未完全照搬《甲乙经》头身分部、四肢分经的方式,而是以经统穴,将所有腧穴归经论述5-4

    5-4《外台秘要》腧穴归经表
    经脉
    腧穴
    备注
    肺经
    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侠白、天府
    云门,中府归人脾经
    大肠经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厉、温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儒、儒会、肩髎、肩髃、巨骨、扶突、天鼎、禾髎、水沟、兑端、龈交
    三焦经臑会、肩髎归人大肠经;督脉水沟、兑端、龈交归人大肠经
    肝经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

    胆经
    窍阴、侠溪、地五会、临泣、丘墟、悬钟、光明、外丘、阳辅、阳交、阳陵泉、阳关、中渎、环跳、本神、头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颅息、悬颅、颔厌、悬厘、阳白、丝竹空、瞳子髎、天冲、率谷、曲鬓、浮白、窍阴、完骨、渊腋、大包、辄筋、天池、章门、带脉、五枢、京门、维道、居髎、后腋、转谷、饮郄、应突、胁堂、旁庭、始素
    胃经头维归人胆经;三焦经颅息、丝竹空归人胆经;脾经大包归人胆经;心包经天池归入胆经;肝经章门归入胆经;奇穴后腋、转谷、饮郄、应突、胁堂、旁庭、始素归入胆经
    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漏谷、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期门、日月、腹哀、大横、腹结、府舍、冲门、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
    肝经期门归入脾经;胆经日月归人脾经;肺经云门、中府归入脾经

    胃经
    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巨虚下廉、条口、巨虚上廉、三里,犊鼻、梁丘、阴市、伏兔、髀关、承泣、四白、迎香、巨髎、地仓、承浆、颊车、大迎、上关、下关、耳门、人迎,水突、气舍、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大肠经迎香归人胃经;任脉承浆归人胃经;胆经上关归入胃经;三焦经耳门归人胃经
    心经
    少冲、少府、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少海、极泉
    小肠经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骨、养老、支正、小海、天窗、秉风、天宗、臑俞、睛明
    膀胱经睛明归入小肠经
    心包经
    中冲,劳官、大陵、内关、间使、郄门、曲泽、天泉
    肾经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水泉、复溜、交信、筑宾、阴谷、俞府、彧中、神藏、灵廊、神封、步廊、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育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廉泉、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
    任脉鸠尾、巨阙、上院、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廉泉、天突、璇玑、华盖、紫官、玉堂、膻中、中庭归入肾经



    膀胱经
    至阴、通谷、束骨、京骨、申脉、金门、仆参、昆仑、跗阳、飞扬、承山、承筋、合阳、委中、委阳、浮郄、殷门、承扶、附分、魄户、神堂、yixi、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育门、志室、胞肓、秩边、攒竹、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橋肉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素髎、神庭、上星、卤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膏肓俞、至阴、通谷、束骨、京骨、申脉、金门、仆参、昆仑、跗阳、飞扬、承山、承筋、合阳、委中、委阳、浮郄、殷门、承扶、附分、魄户、神堂、德语、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育门、志室、胞肓、秩边、攒竹、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橋肉俞、白环俞、上醪、次體、中體、下醪、会阳、素體、神庭、上星、肉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膏肓俞
    督脉素髎、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归入膀胱经
    三焦经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泠渊、消泺、和髎、听会、听宫、角孙、瘈脉、翳风、天牖、天容、颧髎、肩井、天髎、肩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缺盆
    小肠经听宫、 天容、颧髎、肩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归入三焦经;
    胆经听会、肩井归入三焦经;胃经缺盆归入三焦经

      王氏将357个腧穴归入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腧穴基本上归属于本经,但个别腧穴是归属于就近的体表循行经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与云门穴,归经属肺,统属于脾,这主要与肺脾二经的循行有关。根据《灵枢·经脉》记载,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此节皆行于体内,自“横出腋下”以后才开始体表循行,因此,肺经所统的腧穴只有少商至天府9穴。而“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脾经这一体表循行线分布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这一循行与肺经的中府、云门二穴位置非常接近,故将其统属脾经。王焘对此解释道“中府云门,胸旁四行,脾经周荣穴上,移肺穴人脾经,论行不论经也。”尽管将此二穴统人脾经,但仍然注明中府穴是“手太阴之会”,云门穴为“手太阴脉气所发”,以说明二穴归经属肺,由脾经统之。同样,肝经的期门穴与胆经的日月穴因为分别位于前正中线旁开4寸的第6、第7肋间隙,亦由脾经统之。

      王氏将奇经腧穴亦归入十二正经。任脉承浆穴归人胃经,余穴归人足少阴肾经将督脉水沟、兑端、龈交穴归人手阳明大肠经,余穴归人足太阳膀胱经。《外台秘要》还记载了后腋、转谷、饮郄、应突、胁堂、旁庭、始素7个经外奇穴,王氏将这些奇穴归人胆经。由此以十二经统领全身穴。

      在腧穴的排列顺序上,王氏采用四肢部向心性排列至肩、髋关节,躯干部由上向下排列至肩、髋关节,从而使四肢腧穴与躯干腧穴相接续。如胃经腧穴先从足趾末端厉兑开始,按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巨虚下廉、条口、巨虚上廉、三里、犊鼻、梁丘、阴市、伏兔、髀关排列至髋关节,而躯干部腧穴从承泣开始,依次为四白、迎香、巨醪、地仓、承浆、颊车、大迎、上关、下关、耳门、人迎、水突、气舍、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再次止于髋关节。

    “唯取灸法”
      王焘强调重用灸法。《外台秘要·卷第十四·中风及诸风方十一首》指出,“ 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明堂序》强调,针法深奥难懂,杀生人而不能起死人,为免伤性命而“唯取灸法”。王氏“唯取灸法”说在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甚至不惜改动其所引录的文献。例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明堂三人图第一》中记载“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王焘引录时改为“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这种引录过程中非常勉强的改撰,主要是出于其学说观点的需要。

      王氏对于针灸之术虽重用灸法,但并非全无用针之说。如《外台秘要·卷第五·五脏及胃疤方六首》根据《素问·刺疟》的有关记载采用针刺治疗疟疾《外台秘要·卷第十三·无辜方二首》对“脑后两畔有小绺者”也记载了火针刺治的方法《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一·出眼疾候一首》记载治疗视物昏花的“脑流青盲眼”,也采用针刺治疗等。综观《外台秘要》全书记载的针刺之法有数十条,虽远不及灸法,但亦不能认为王氏全然不用针刺。

    艾灸禁忌

      1.灸材禁忌  沿用《小品方》忌用松、柏、桑、枣、竹、柿、枫、榆木之说,《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中说,“凡灸忌用松柏桑枣竹柿枫榆八木,以用灸人,害人肌肉筋脉骨髓,可用阳越火珠映日取火,若阴无火,钻槐木以菊茎延火,亦可塔石以艾蒸之,取火用灸,大良,又无此,宜以香油布缠及艾茎,别引取火,则去疾不伤人”。

      2.禁灸穴  王氏依《甲乙经》列有31个禁灸穴,包括头维、下关、承光、脑户、气冲、脊中、伏免、乳中、地五会、风府、渊腋、哑门、天府、经渠、白环俞、鸠尾、迎香、石门女子、丝竹空、承泣、耳门、人迎、瘐脉、少商、尺泽、阴市、阳关、少海、小海、睛明、关冲。

      3.天气禁忌  大风、大雨、大阴、大寒之日禁灸。《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减法》指出,“大风灸者,阴阳交错大雨灸者,诸经络脉不行大阴灸者,令人气逆大寒灸者,血脉蓄滞。此等日灸,乃更动其病,令人短寿。大风者,所谓一复时,不可加火艾。大寒者,所谓盛冬凌辰也。大雨者,但雨日即不得,虽然有卒得又逢大雨,此止可灸之。大阴者,谓诸云雾契合”。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外台稳要收录了许多病症的灸治方法。如伤寒、天行、温病、 霍乱、 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及内科常见病的灸治,强调一般孕妇妊娠期间不可轻易针灸, 但胎落、胎位不正、产后乳痈等可采用灸法治疗儿科灸治病证主要有惊痛、囱陷、重舌、遗尿、脱肛、疝气等五官科病证有鼻息肉、牙痛等的灸治。

      王氏强调根据病性、体质、部位掌握施灸程度。如卷第三十九“论邪人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专门对外感病的灸量多少进行了规定“欲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至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又从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从七十五十三十,又从七百五百三百,名曰从多以至少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 ...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同卷“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又对手足腹背的灸量进行了规定“四肢....其灸疾不得过顿多也,宜依经数也。若顿多,血脉绝于火下,而火气不得行,随脉远去也,故云三壮五壮七壮者。经日乃更添灸,以瘥为度。其手足外皆是阳脉也,不得过于二壮。腹中者....灸之务欲多也。脊者身之....灸之宜多。“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减法”强调“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

    儿自具体病种的灸疗壮数,还散见于各卷中。如卷第一“ 崔氏方一十五首” 治疗伤寒,“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壮益良”卷第四“ 黄疸方十三首”治疗黄疸,“ 当灸脐上下两边各一寸半一百壮,手鱼际白肉侧各一,灸随年壮”。

      王氏还用不同大小的艾炷体现艾灸程度,卷第十九“灸用火善恶补泻法一首”强调“灸不过三分,是谓从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阔三分也。若减此,则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南岭南寒气既少,当二分为准,燧小不得减一分半也。 婴儿以意减之。”由此可见,王氏根据病情、体质、施灸部位的不同,通过艾炷大小、施灸壮数控制艾灸程度。

      由于《黄帝明堂经》的失传,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对腧穴理论的传承就凸显出重要作用。王氏是目前文献可考的最早将全身经穴全部归经的医家,彻底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为后世进一步完善腧穴归经理论作出重要贡献。宋初御修大型医书《太平圣惠方》的“针灸卷”主要取材于该书,宋代天圣年间王惟一奉 敕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将该书列为主要参考文献。

      王氏“唯取灸法”学说虽然过于偏激,但客观上促进了灸法的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如宋朝窦材、许叔微、闻人耆年,明朝张介宾,清朝吴亦鼎等重灸派医家均受到其重灸思想的影响。现代学者周楣声以艾灸大椎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也是受其启发。

    四、阅读文选
    明堂序(《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

      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又手足十二经,亦皆有俞。手足者阴阳之交会,血气之流通,外劳肢节,内连脏腑,是以原明堂之经,非自古之神解,孰能与于此哉,故立经以言疾之所由,图形以表孔穴之名处。比来有经而无图,则不能明脉俞之会合有图而无经,则不能论百疾之要也,由是观之,书之与图不可无也。又人形不同,长短异状,图象参差,差之毫厘则孔穴乖处,不可不详也。今依准甲乙正经,人长七尺五寸之身。今半之以为图,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其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经脉,皆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并以绿色标记。诸家并以三人为图,今因十二经而尽图人十二身也,经脉阴阳各随其类。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其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其穴墨点者,禁之不宜灸,朱点者灸病为良,其注于明堂图,人并可览之,黄帝素问摘孔穴原经脉,穷万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方甄权杨操等诸家灸法,虽未能远穷其理,且列流注及旁通,终疾病之状尔。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

      岐伯曰凡欲疗风,则用火灸。风性浮轻,色或赤或白,痒多者,风热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湿性萎润,色黄鲜,瘀痹多者,湿也。此三种,本同而末异也。风为百病之长,邪贼之根,一切众病悉因风而起也,欲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至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又从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从七十五十三十,又从七百五百三百,名曰从多以至少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药熨之。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若不灸亦可蒸药熏之。风性浮轻则易散,故从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则难消,故从多而至少也。

       【思考题】

      1.《外台秘要》对经穴理论的贡献有哪些简述其腧穴归经与目前经穴理论的差别。

      2.简述王焘“唯取灸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