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767|回复: 0

    [第6章 宋金元时期医家] 第三节 庄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5: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6 17:01 编辑

    第三节  庄绰

    一、生平与著作

      庄绰,字季裕,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据考生于1078年,卒年不详。宋靖源人,任朝奉郎前南道都总管之职。长期仕宦于四方,浮沉于郡县,博物洽闻,从政之余,以医药自娱,并有亲身体验,且造诣颇高,著有《灸膏肓俞穴法》《明堂灸经》《 脉法要略》《庄氏家传》《本草节要》也作《本草蒙求》,疑即一书,除《灸膏肓俞穴法》外,其余均佚。

      建炎元年1127 年,庄绰为躲避战乱,由河南许昌至陕西泗滨,患疟疾久治不愈,后得陈了翁家传灸膏肓俞穴法,施灸三百壮而愈,于建炎二年1128年 写成《灸膏育俞穴法》。《灸膏肓俞穴法》共十篇,主要引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有关论述,并记载了当时名医石藏用、陈了翁以及潘琪等的经验,加上庄绰自身体验、观点,重点对膏肓穴的部位、取穴法、主治病证 、灸治方法进行考证,对研究膏肓穴以及针灸治疗痨证有较高参考价值。

      《灸膏育俞穴法》在宋代没有刊行,只有抄本,但已颇有影响。绍兴二十年1150年在刘昉《幼幼新书·卷四十·近世方书》中即已著录,同时收人该书的还有《脉法要略》和《庄氏家传》,并称“三书皆知筠州庄公手集,得之其子监潭州都作院念祖泉伯”。《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庄绰《膏肓俞穴灸法》二卷。到元代1311 年,窦桂芳以家世所藏的该书,与《黄帝明堂灸法》《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三书校正,合梓由活济堂刊行,题名为《针灸四书》,此为该书最早的刊本,称为活济堂本。明成化年间亦有刊本,后流人日本。明代以后各针灸名著多有所转载,原书反而流传不广。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以天一阁馆藏元刻活济堂残本为底本,又据《太平圣惠方》、《普济方》、日本延宝三年1675年 仿元刊《黄帝明堂灸经》、日本抄本《针经指南》及明清以来的针灸专书, 进行了校补、勘误、印刷和发行。

    二、学说与贡献

      膏肓俞穴定位说

      膏肓一词源于 《左传成公十年》里的一段传说,是说膏肓部位深隐、针灸药难以达到,孙思邈据此创立膏肓俞穴奇穴,认为“灸后令人阳气康盛”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其纳人膀胱经,发展为经穴李鼎先生认为“膏肓”一词应为 “鬲肓”,《左传 原文将“鬲”字写成“膏”。

      庄氏在《灸膏肓俞穴法》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膏肓俞穴的定位以及不同著作、学者、医家的取穴法近十种,为临床根据不同形体、体质、病情准确定取膏肓俞穴提供了多种可选之方法。

    庄氏根据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的记载,认为“膏肓俞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自脊中第四椎下停,分两旁各三寸为膏肓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之所发也”。为了准确定取该穴,庄氏详细记载了多种取穴法,如

      1.正坐位取穴法  该法为庄氏引述 《备急千金要方》的有关记载。其法要求患者正坐,两足平蹋,屈膝90°,躯干微前倾,双臂前伸,双手置于膝关节,固定双臂,医者从患者肩胛骨上角摸索至肩胛下角,其间有四肋三间,膏育俞穴位于中间的肋间隙,靠近两肩胛骨内侧缘的筋肉凹陷处6-1。若定位准确,用力按之自觉牵引胸中。

      2.侧卧位取穴法  此法亦源于 《备急千金要方》,适于不能正坐的患者。取穴时患者先左侧卧,以右手从右肩上向后触摸右侧肩背部,中指指头所触部即为右膏肓俞。左侧穴用右侧卧位,以左手取,方法相同。

      根据庄氏的记载,正坐位取穴法属目前临床取穴常用的体表标志法,而侧卧位取穴法为简便取穴法。除以上方法外,庄氏还记载了石藏用盘膝正坐法、叶余庆覆面卧位法、潘琪仰手曲肘法等多种体位的取穴法。

      庄氏在确定膏肓俞穴所在的相关椎体以及旁开三寸的方法中,也取多家之说,加以论述,如揣椎骨定穴高下法让患者正坐,躯干前倾,双臂前伸,医者以指揣摸脊骨,自第一 胸椎至第五胸椎,逐椎以墨点标记。自第四椎至第五椎,以蜡纸或竹篾比量两椎距离,摺为三等分,在两椎间下三分之二处用浓墨标记6-2,该处为左右两侧膏育俞的正中点。然后,确定正中傍开三寸的膏肓俞穴,其方法分为两步①采用石藏用的量取同身寸法,用蜡纸或薄篾,量患者手中指男左女右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6-3②用此一寸的标准,由前所确定的椎骨正中点向左右各量取三寸,即为膏肓俞穴。

    【图6-1 正坐位取穴法】,【图6-2 椎骨定位法】,【图6-3 比量定位法】

      由此可见,在旁开三寸时,庄氏采用了手指同身寸定位法。认识到多种不同的取穴法之间会有差异,庄氏强调不同方法可相互参验,以确定穴位的准确位置,以正坐位取穴法所确定的部位,若医者按之,患者“自觉牵引胸中,及照所圈灸穴,在先记患人指所及处之下,或旁侧指不可及处,以验穴之是非。然指有短长,肤有丰瘦,若相合固善。如不合,即不可以此一端,遂废余法。亦有人胛骨去脊骨相远,过同身寸三寸以上者,即难用脊椎两旁各三寸之法,但求四肋三间之中,依胛骨下容侧指许为穴可也”。可见,庄氏在多种定穴法中,首推正坐位体表标志法,这一观点对临床准确取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膏肓俞穴灸治说

      根据《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多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庄氏认为膏肓俞穴既有温补阳气之功,又有降气除痰之效,善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妇人闭经、足痿不用、疟疾痨瘵等证。治疗以上各证,当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采用正确的艾灸方法。庄氏施灸的方法为艾炷直接灸,施灸时强调

      1.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  庄氏根据《备急千金要方》“卧点则卧灸之,坐点则坐灸之,立点则立灸之”的观点,强调点穴体位应与施灸体位相一致。 如庄氏强调“坐炷下火时,令患人一依点穴时,正坐伸臂,头、项、肩、背、手、足、腕、膝不得少有欹侧伸缩改易,及臂中举按用力轻重,亦常令匀。若事稍异于前,胛骨便辄相近,覆闭灸穴,艾炷即在骨上,或胛骨开而相远,动争寸余,火气不人穴窍,徒受苦楚,无所益也”。庄氏还列举叶余庆立位点穴而卧位施灸之法的失误,“其取穴法,但并足垂手,正身直立,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两旁同身寸各三寸。灸时以软物枕头覆面卧,垂手附身,或临时置身,取安便而已....与《千金方》立点则立灸之说不合....盖脊有曲直之殊,不能无少异也”

      2.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  庄氏认为膏肓 俞施灸时必须达到一定的灸量,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如在确定膏肓俞穴部位时“ 以墨圈之,令圈大小直径三分”,而中心点为膏肓俞穴的准确部位,艾炷应覆盖整个腧穴的范围,其依据是“《千金方》云黄帝日,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在使用大艾炷施灸时,其壮数亦多,庄氏记载的多位医家的经验中有“日灸五十壮,累至数百为佳”,“有僧为之灸膏盲穴,得百壮”,而庄氏自身更因灸膏盲俞“积三百壮”而“宿疴皆除”。

      3.灸后补养  庄氏根据孙思邈施 灸后的调护补养说,详述膏育俞负后的调摄方法,“此穴灸讫,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补养之道,宜食温软羹饭,毋令太饱及饮啖生冷、油腻、黏滑、鹅、猪、鱼、虾、笋、蕨,其他动气发风之物,并触冒风寒暑湿,勿以阳气乍盛辄犯房室。如觉气壅,可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一穴,又当灸足三里,引火气以实下。随病深浅,加以岁月将息,则可保平复”。可见,庄氏从饮食、生活、起居以及相关腧穴辅助施灸等方面详述膏肓俞穴施灸后的调护,以加强其温阳益气、消痰降气之效。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为了说明膏育俞穴的临床疗效,庄氏以自身体验加以说明“余自许昌遭金狄之难,优劳危难,冲冒寒暑,避地东下。丁未八月,抵泗滨,感痃疟。既至琴川,为医妄治,荣卫衰耗,明年春末,尚苦附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 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传为灸膏育俞,自丁亥至癸已,积三百壮。灸之次日,既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甲午已能肩奥出谒,后再报之,仍得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疴皆除。”

      杨继洲非常重视膏育俞穴的临床应用,在他的医案中记载使用膏肓俞穴的经验“己卯岁,行人张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热骨痛,烦躁病笃,召予诊,得六脉数而止,必是外感,误用凉药。与羌活汤热退,余疾渐可。但元气难复,后灸膏盲、三里而愈。”

      明末清初医家岳含珍《经穴解·足太阳膀胱经第三十八穴膏肓俞》更强调“虚损之证,莫不以灸此穴而愈。”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卷四·足太阳膀胱经穴考》记载膏肓俞穴“治上气咳逆、痰火噎膈、梦遗、痼冷、虚劳诸病”,同时记载了膏肓俞穴在痨瘵传尸、噎病、虚劳、腰疼脚瘦、阴茎自强、黄痘、遗精、梦交、龟背、吐血、五心烦热、产后恶露不已等病中的运用。庄绰汇集多位名医经验写成的《灸膏肓俞穴法》一书不超过5000字,篇幅虽然不长,内容却非常充实。书中围绕着膏育俞穴的取穴、临床运用展开叙述,介绍了多位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难得的是书中对每一种取膏肓 俞穴的方法皆有图示,使后世学者不至于迷茫。庄绰由于自己得益于灸膏肓俞穴法而病愈,于是推己及人,收集了更多的膏肓俞穴的取法和主治,集成该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明代《针灸聚英··足太阳膀胱经》记载“膏肓俞,四椎下近五椎上,两旁相去脊申各三...主无所不疗,贏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当代学者张庆熙等用膏盲穴点刺放血治疗急性乳腺炎116例,方法是让病人卧伏坐位,取患侧膏肓穴。如肿块位于乳头以上就在膏盲穴直上1寸处取穴如在乳头以下,就在膏肓穴下方1寸处取穴在左方或右方者以此类推。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滴,然后病人上床侧卧,将患侧上肢压在身下,以压麻患侧上肢为度。结果治疗1~3次后,116例中痊愈114例[张庆熙,黄福德.膏肓穴点刺放血治疗性乳腺炎116例.中国针灸,1997, 1): 20]。雒成林等以膏肓灸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147例,具体方法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配穴气海、足三里。膏盲穴以大艾炷灸,每次13壮,气海、足三里大艾炷各灸7壮。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本组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近期治愈12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雒成林,张弘强,刘世琼,等、膏肓灸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147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 10 9): 9]。

    四、阅读文选

    跋(《灸膏肓俞穴法》)

      余自许昌遭金狄之难,忧劳危难,冲冒寒暑,避地东下。丁未八月,抵泗滨,感核疟。既全琴川,为医妄治,荣卫衰耗,明年春末,尚苦咐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专为灸膏肓俞,自于亥至癸已,积三百壮。灸之次日,既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甲午已能肩舆出谒,后再报之,仍得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疴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因考医经同异,参以诸家之说,及所亲试,自量寸以至补养之法,分为十篇,并绘身指屈伸坐立之像,图于逐篇之后,令览之者,易解而无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朝奉即前南道都总管,同于办公事赐绯鱼袋庄绰记。

       【思考题】

      1.庄绰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2.庄绰认为灸膏肓俞穴后要如何调补

      3.你认为灸膏肓俞穴时获得疗效的关键是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