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870|回复: 0

    [第7章 时代医家] 第九节 李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 17: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0:31 编辑

    第九节  李梃

    一、生平与著作

      李梃,生活于16世纪,字健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明代著名儒医,曾行医于江西、福建两省,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编撰《医学人门》,刊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书共8卷,卷首有正背面孔穴图各一帧, 书中对针灸学术颇多独特见解,特别是其“杂病穴法歌”及专论刺法补泻的“南丰李氏补泻”,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李氏博学多思,精于理论,擅长临床,除精通方药以外,对针灸颇有研究,尤其在针灸的选穴、取穴、手法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满身针”的现象,提出针刺必明穴法他极重视手法,专论了针刺补泻的操作手法他还精研针灸的时间特性,发展了子午流注开穴理论。

    二、学说与贡献

    穴法说

      李氏深感取穴的重要,在《医学人门·内集·卷一·针灸》“神针大要有四”中提出“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主张临床宜重点应用这些穴位。他在《医学人门·内集·卷一·针灸》中重点讨论了五输穴与八脉交会穴,并附“杂病穴法”介绍他的临床经验。

      李氏的穴法理论很重视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所谓“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但又认为可“不拘于流注”,用“因其病之所在而针之”的近部选穴法,这在“杂病穴法”中有较多反映。他主张取穴即取经络之气,以未病部位为主,其具体应用为“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针应针”。上述提法,本于《灵枢》标本根结理论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之法而其“先下主针,后下应针”及“主针气已行,而针应针”的刺法,同《内经》的交经缪刺法之仅取健侧、不取患侧有明显不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先针健侧以激发经气,后刺患侧,其气血运行之力最足,正合李氏所谓“通而取之”。

      李氏的穴法思想,还反映在用穴精简上,他说“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医学人门·内集·卷一·针灸》,列出“治病要穴”与“治病奇穴”二节。前者列举临床常用经穴90多个,后者列举常用经外奇穴10余个,并对这些常用穴位的主要作用及主治病证,一做了载述,精简扼要,重点突出,体现了“ 尚精简”的学术思想。

    “迎随”“飞经走气”说

      李氏重视手法,在《医学人门·内集·卷一·针灸》“神针大要有四”中论述了“迎随”与“飞经走气”手法,认为这是“神针”的两大纲要。

      李氏认为“迎随”是针刺手法中的第一纲要,指出“迎随一差,气血错乱”。所谓“迎随”,李氏认为应泛指逆顺的关系而言,顺者为随、为补,逆者为迎、为泻,并根据针刺捻转的左右,手足的上下、左右,经脉,呼吸,男女,午前午后,数序的奇偶等阴阳属性,结合经脉循行与针刺方向的顺逆,创立了“多元阴阳迎随补泻法”,是继何若愚之后对迎随补泻的又一阐发。

      李氏将捻针左转、手、左侧、阳经、呼气、男性、午前、奇数归属于阳捻针右转、足、右侧、阴经、吸气、女性、午后、偶数归属于阴。以病者固有的手、足经脉左右侧的阴阳综合属性,与医者操作时捻针左右、呼气吸气的阴阳属性为依据,凡阳与阳相顺为随为补,阳与阴相逆为迎为泻阴与阴相顺为随、为补, 阴与阳相逆为迎、为泻。手三明与足三阳远心而行,针向内下为顺随、为补,手三阳、足三阴向心而行,针向外上为顺随、为补反之为迎逆、为泻,按此原则演绎成一种复式补泻法7-1。此法与《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的理论相应。
    7-1李氏多元阴阳迎随补泻表
    病者固有条件                               医者操作条件
    肢别
    经别
    属性
                     泻
    捻转
    呼吸
    针向
    捻转
    呼吸
    针向
    左手
    阳经
    阳中之阳
    (+)
    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
    (左转)
    外上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内下
    阴经
    阳中之阴
    (-)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内下
    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
    (左转)
    外上
    右手
    阳经
    阴中之阳
    (-)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外上
    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
    (左转)
    内下
    阴经
    阳中之阴
    (+)
    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
    (左转)
    内下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外上
    左足
    阳经
    阴中之阳
    (-)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内下
    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
    (左转)
    外上
    阴经
    阳中之阳
    (+)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左转)
    外上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内下
    右足
    阳经
    阴中之阳
    (+)
    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
    (左转)
    内下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外上
    阴经
    阴中之阳
    (-)
    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右转)
    外上
    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
    (左转)
    内下

      李氏还认为“飞经走气”亦不外乎子午迎随。意即“飞经走气”各法,其总的原则也离不开阴阳子午与逆顺迎随两大因素。以此为根据,李氏师承庐陵欧阳氏的经验,对窦默手指补泻十四法与烧山火、透天凉、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进气法、留气法、子午捣白法、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赤凤迎源法、苍龟探穴法等做了诠释,别具一格,自称可作“ 初学开关救危之用”,颇有参考价值。

    “宁守子午,舍尔灵龟”说

      李氏指出“燕避戊已,蝠伏庚申,物性且然,况人身一小天地乎。”认为时间是临床选穴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他认为“缓病必俟开阖”,提出子午流注“ 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分明落实,不必数上衍数”,主张“宁守子午,而舍尔灵龟也”,以子午流注的开穴方法来取代灵龟、飞腾八法。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将子午流注的开穴规律从徐凤“逐日按时定穴诀”中一时一穴的一元开穴说,演绎成一时开六穴的多元开穴说。其法以徐氏歌诀中的逐日按时开穴为基础,加上相合的夫妻经与相生的母经和子经的相应五输穴,六穴同用,大大丰富了子午流注的开穴内容。如甲日甲戌时,徐氏歌诀中应开胆经的井穴窍阴,李氏将其演绎成同时开相合夫妻经脾经甲已相合的井穴隐白,我生的阴阳子经——小肠经丙火,木生火的井穴少泽、心经丁火的井穴少冲,生我的阴阳母经——膀胱经王水,水生木的井穴至阴、肾经癸水的井穴涌泉,余类推,发展了子午流注开穴学说。筑能关时基当步的形或务的言申重西“炼脐”说

      李梃根据当时民间所传,在《医学人门·卷一》中记载了“炼脐”法,用麝香、丁香、青盐、夜明砂、乳香、木香、茴香、没药、虎骨、蛇骨、龙骨、朱砂、雄黄、白附子、人参、附子、胡椒、五灵脂、槐皮、艾叶等为末填脐中,上盖槐皮,置艾绒施灸五六十壮,使遍身出汗。如不汗,三五日后再灸一百二十壮。李氏称此方不但可治劳疾还可延年益寿,“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人常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可健,其中有神妙也”。这是他重视温灸以保元气的体现。

      李氏认为灸法有温、清、补、泻之功,“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虚者灸之,使火式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学人门·内集·卷一·针灸》。李氏在《医学人门·急救诸方》记载了用灯火灸治疗绞肠痧之阴痧,再以刺井穴放血的方法治疗阳痧“即腹痛难忍,但阴痧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红点,以油灯心点火燎之即愈。阳痧腹痛而手足暖,以针刺其食指背近爪甲半分许,即动爪甲,而指背皮肉动处血出即安。”在《医学人门·痈疽总录》中李氏又说“外治初起灸最....古法,隔蒜灸法,豆豉法,惟外伤成疮者不宜。自内发者,痛则灸至不痛,不痛则灸至痛时方住,早觉早灸为佳。一日三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十灸七活五日六日,十灸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这里李氏沿用了刘涓子的痈疽发病初期尽早灸治、七日后不宜用灸的灸治观点。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明代之前,就有在脐部施治的记载,如“..常草,绕喝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 《金匮要略》,即通过人尿的温热作用于脐部来治疗疾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治疗霍乱及“救卒中恶死,灸脐中百壮”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用盐填脐,加灸治疗霍乱、腹鸣、泻痢等病证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治疗脐部流水不止杏仁捣泥与猪髓混合敷脐治疗小儿脐部红肿等。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严氏济生方》中有药物填脐的方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用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疗盗汗、自汗用黑牵牛子末敷脐治疗小儿夜啼等。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记载了用炒盐满脐加姜片盖定,灸治妇人血冷不受胎,多灸脐部延年的方法。明代脐疗发展逐步成熟,“ 炼脐”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清代中医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渝骈文》中提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并在理论上详细探讨了脐疗的原理,临床应用更加成熟,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书中所记载的“ 太乙真人熏脐法”,药物组成达17味,通治劳伤、失血、男女科病证,体现了“练脐”法的良好效果还有济众熏脐法等脐疗方法,使“炼脐”法治病范围更广,用药、 剂型更加丰富,操作、用法、用量更加规范。民间医药学家赵学敏在《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中也载有“炼脐”以“种子”的方法及以绿豆、胡椒、麝香、枣胶敷脐治疗痢疾等治疗经验。楼英《医学纲目》“治恶寒”篇中有“代灸膏”专治老人衰弱、元气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饭量减少、手足逆冷不能忍受,方用“大附子 一个,吴茱萸、桂皮、木香、蛇床子各半两,马蔺草一两,研为细末,每次取半匙药,加半匙白面,半盏生姜汁,共煎成膏”,摊在纸上,睡前贴在肚脐上,覆上一层油纸,再用绵衣系紧,至天亮时除去,每天晚上贴一次。《针灸大成》记载用生五灵脂、生青盐、乳香、没药、夜明砂、地鼠粪、干葱头、木通、麝香共为末,敷脐施灸的治疗方法。近现代“炼脐”法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男科,对支气管哮喘、小儿单纯性腹泻和消化不良、腹胀气、麻痹性肠梗阻、肝硬化腹水、功能性尿潴留、遗尿、心源性水肿以及失眠等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李梃的《医学人门》一书,是在纂辑各家医书的基础上,分类编写而成的,除引录各家之说外,又附以已见,所持之论均有所本,又有所发展。其针灸学术思想,源于何若愚及席弘针派,在何若愚的针向迎随补泻之上,创多元阴阳迎随补泻法并以徐氏歌诀中的逐日按时开穴为基础加以补充,大大丰富了子午流注的开穴内容。李梃博采众长,又积极思考并通过临床实践加以改进,逐步形成其独特的理论观点。由于其理论和方法多经实践验证,其书以歌赋形式表达,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流传较广,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其学说如今仍值得重视。

    四、阅读文选
    杂病穴法(《医学人门·内集·卷一·针灸》)
    杂病随证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
    四关三部识其处。伤寒-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偏正头疼左右针,
    列缺太渊不用补。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似。
    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努。口噤锅斜流涎多,
    地仓颊车仍可举。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
    舌上生著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二陵二跻与二交,
    头顶手足互相与。两井两商二三间,手上诸风得其所。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间心后称中渚。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霍乱中脘可入深,
    三里内庭泻几许。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胁痛只须阳陵泉,肿痛公孙内关尔。疟疾《素问》分各经,
    危氏刺指舌红紫。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心腹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
    泄泻吐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腰痛环跳委中神,
    若连背痛昆仑武。腰连脚痛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
    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两足难移先悬钟,
    条口后针能步履。两足酸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跟楚。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
    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七疝大敦与太冲,五淋血海通男妇。大便虚秘补支沟,
    泻足三里效可拟。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脾病气血先合谷,后刺三阴针用烧。切内 伤内关穴,
    痰火积块退烦潮。吐血尺泽功无比,衄血上星与禾膠。喘急列缺足三里,呕噎阴交不可饶。
    劳宫能治五般痛,更刺涌泉疾若挑。神门专治心疾呆,人中间使祛颠妖。尸厥百会一穴美,
    更针隐白效昭昭。妇人通经泻合谷,三里至阴催孕妊。死胎阴交不可缓,胞衣照海内关寻。
    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伤寒流注分手足,
    太冲内庭可浮沉。熟此筌蹄手要活,得后方可度金针;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思考题】

      1. 李梃的针灸学术思想是什么?

      2.李梃的穴法论对当今针灸临床有何启示?

      3.李梃的针灸临床特点有哪些?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