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399|回复: 0

    [第7章 时代医家] 第十八节 凌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 17: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1:31 编辑

    第十八节  凌云

    一、生平与著作

      明代针灸学家凌云,字汉章,号卧岩,归安双林今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人,生卒年月不详。依据《明史·方伎传》称“年七十七卒于家”和明孝宗弘治年间 1488—1505 年曾奉诏进京而授太医院御医等其他资料,可考知凌云生卒之年为1443- 1519年。

      凌氏的针灸原著都已亡佚,如《经学会宗》《子午流注图说》 《针灸内篇》 和《流注辨惑》等,现存有《经学会宗.图歌篇》残卷、经后世整理编纂的《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抄本《凌云汉章针灸全书》又称《集英撮要针砭全书》等。

      凌氏针法,据《浙江通志》载,其嫡传弟子聂莹能准确地厚衣取穴,且不介意钱帛,人称“神医”。凌氏后人传承其业的甚多,从明至清代光绪年间,计有十三代,保留了其特色,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家族针灸派系。《归安县志》及《遂初堂文集》称,其后人中的凌碹、凌千一、凌声臣、凌贞侯等均名噪一一时,留存有《针灸秘要》《针灸集要》等著作。据《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载,道光二十九年,凌氏十三代孙凌奂曾在湖州用针治愈了不少霍乱患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可见凌氏针法流传之绵长,影响之深远。

    二、学说与贡献

      沿皮透刺说

      凌氏对透刺有突出贡献,元代以前这方面的文献记载较少,元代王国瑞在《玉龙歌》中提到透刺针法“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凌氏主张多用透刺,直刺宜浅、横刺可深。其直刺宜浅,横针可深的沿皮透刺法,为凌氏针法之特色,与一般针灸著作中直刺为深刺,斜刺、横刺为浅刺的概念不同。其具体应用不仅限于面部、任脉,还用在四肢、胸背等处。如针支正穴,“针一分,沿皮向前一寸”针乳根穴,“针一分,沿皮向后寸半”针中府、云门穴,“针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针背俞穴也均用“针-分,向外寸半或平针三分”等。这为后世针刺的发展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天地。

      《循经考穴编》反复引“凌氏”之说,经考证该书确实问世于凌云之后不久,因此也能证明凌氏在此领域的成就。如论颊车穴,“凌氏,刺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论风池穴,“凌氏,带斜刺一寸,如八字”论阳陵泉穴,“凌氏,横针一寸五分”论阳关穴谓“凌氏针法此与膝关与委中三穴,刺之须使针锋相向为妙论丘墟穴,“凌氏云针带斜或透申脉”等。凌氏已将针刺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境界,大大扩充了有关针刺沿皮透刺和针刺方向等理论,对现今临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得效应穴说

      所谓“得效应穴”,即凌氏在窦汉卿《流注通玄指要赋》所用腧穴的基础上加上的配穴,称为“应穴”。有抄本《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传世,经原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转载后,流传渐广。此学说受《玉龙经》的启发颇多,因为在《玉龙歌》中提到“穴法相应”有37组穴,此赋则有45组穴,与前相同者12组穴。实际上此学说就是凌氏针灸配穴的经验总结,但并不是完全独创,而是在窦氏用穴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和扩展的。

      凌氏所谓“得效应穴”,一种情况是将《玉龙歌》所载的原来用穴互相组合成一对。如将原治脊膂强痛的水沟与治腰脚疼的委中组合在一起, 上下相应, 用来治疗腰急性扭伤将治头晕目眩的风池与治眼痛的合谷组合在一起,远近相应,用来治疗头目疾患将治风伤项急的风府与治头项强的承浆组合在一起, 前后相应,用来治疗颈项落枕将治腰疼的肾俞与治腰脚疼的委中组合在一起, 远近相应,用来治疗腰连腿痛等。还有不同于《玉龙歌》者,如将治两臂难任的肩井与治脊间心后的中诸组合成上下相应的一组 将治头疼不忍的丝竹空与治头晕目眩的风池组合成前后相应的一组 将治肩背病息的手三里与治得间心后的中者组合成远道相应的一组将治头项痛的后溪与治头项强的承浆组成上下相应的一组将治眵昧冷泪的头临泣与治脑昏目赤的攒竹组合成邻近相应的一组等。

      另外一种情况是凌氏自己的经验总结,一般是四肢穴与躯干穴的组合。如治胃翻心痛的劳宫,加应穴章门治腹胀的内庭,加应穴水分治心胸痛的大陵,加应穴中院治五劳贏瘦的足三里,加应穴膏肓等。还有邻近相应的组合,如治行步难移的太冲,加应穴丘墟治股膝疼的阴市,加应穴风市治小腿转筋的承山,加应穴昆仑治鼻塞的迎香,加应穴上星治耳闭的听会,加应穴翳风等。另外的如远近相应的组合,治胁下肋边的阳陵泉,加应穴支沟治心性呆痴的神门,加应穴太冲等。

      凌氏的得效应穴说,虽受前人的启发,但不囿于前人,出于窦氏用穴之外者已有24穴。可以说,凌氏这一学说是对其以前针灸配穴的一次高度 总结。这些应穴不少已 成为临床常用配穴,为针灸临床配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重针感、精补泻

      众所周知,针感是针刺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是针感呢窦汉卿《标幽赋》提出了“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的认识,但这一论述只是医者持针指下的感觉,病人受针的感觉古代以来的论述却很少。而我们现在常将针下出现酸麻重胀作为针感得气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指病人的感受,凌氏在这方面独具慧眼,非常重视。

      据汉章后人凌声臣所传的《针灸内篇》记载,凌氏认为“针灸之道,治法有三,风病则痛,寒病则酸,湿病则肿,如酸痛相兼,风寒两有之疾”,“凡针人穴,渐次从容而进,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酸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至面部任脉不现此种情形,又有不二之法,横斜可深,直插宜浅,斜不过一寸,直不过五分。然非目击临应而不能。病者宜知酸、麻、痛则病浅,易治,针人不觉者病深,难疗。用针之法,针入穴少停,须运动其针”。可见凌氏针法,主张进针宜缓而渐次深人,并务求有似酸似麻的针感。凌氏精于针法,其对针感的重视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也体现出凌氏高人一筹之处,因为针感对于针刺疗效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重视针感,特别是患者的感受,对针灸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凌氏还精于 补泻,多施用捻转法,以左转为补、右转为泻。针刺补泻自《内经》肇始,经金元时期的发展,至明代已鼎盛,流派纷呈而各有所长。《针灸内篇》载“《神应经》补泻与双林派口传正相合,余从先生临证以来,患者遵是法补泻无不效验如神,此乃至秘也。”但凌氏左补右泻的定式,与《神应经》中席弘派针法注重得气而多用搓捻动摇手法,补泻手法以左补右泻为基准,且据肢体左右而施相反的捻转来补泻有所不同,值得商榷。凌氏还主张“用三度停针人穴”的分层施行补泻的方法,如“补者三飞一退,慢提紧按,留针以待针下微暖而退针,急扪其穴泻者一飞三退,慢按紧提,留针以待针下微凉而退针,摇大其孔,不闭其穴”。此与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是一致的。 不但在补泻方面,凌氏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他还强调补泻时须多用捻转以达到一定的刺激量, 如“转针干遭疾自消”,重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疾自无”,“收祛邪之功在平然指”,可见当时凌氏对手法量学已经非常重视。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1.辨证精妙,施针如神  《明史·凌云传》中记载凌氏的针灸医案达10则,反映凌氏作为国医的巨大影响。如凌汉章治“里人病嗽,绝食五日,众投以补刑,益盛。凌日此来湿积也。穴在顶,针之必晕厥,逾时始苏。命四人分牵其发,使勿倾侧,乃针,果晕版。家人皆哭,凌言笑自如,顷之气渐苏,复加补始出针,呕积痰斗许,病即除”。最为神奇的是凌氏竞然还预见到针后该患者必见晕厥,且“复加补”而愈,可谓治效如神,不愧为针灸大家
      又如治“金华富家妇,少寡,得狂疾,至裸形野立”,凌氏认为“少寡欲火炽致发狂,是谓伤心,须正其心”,乃“令二人坚持之,用凉水喷面,针其心,补泻兼施,不逾时,狂病顿除”,同样体现出了凌氏高超的辨证技巧和针刺技术。

      2. 明辨虚实,补泻精当  凌氏注重补泻,运用精熟。《明史·凌云传》载“有男子病后舌吐,云兄亦知医,谓云曰此病后近女色太蚤也。舌者心之苗,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其穴在右股太阳,是当以阳攻阴。云曰然。如其穴针之,舌吐如故。云日此知泻而不知补也。补数剂,舌渐复。”本案可看出凌氏技高一筹,其认为病证有虚实,针法有补泻而欲知针法之补泻,必先知病证之虚实也只有明辨虚实后施以相应补泻,才能事半功倍。

      3. 针刺催产经验  针刺催产, 古代验案甚多, 凌氏也有验案流传。《高坡异纂》中载.....至常熟,偶寓东海汤礼家。早起,闻其邻徐叔元家哭甚哀。往问之,乃其子妇以产难死。叔元以为不祥,将舁付火葬。汉章急止之,命其夫发棺,探胸前尚微温,出针下数穴,良久子下,妇得生。”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认为是针刺巨阙。此例针刺催产之案,凌氏针后下胎,有“起死回生”之效。可见凌氏在发挥针刺治疗急症方面也有极高的水平。

      4.针刺治阳痿  清代《锡金织小录》卷八载“凌云,针术甚神,其婿某商于外,好游妓馆。既归,将复他出,来别翁婿。云为诊其脉曰吾为子针,方得无事。遂针之,婿至旧游地,宿妓馆,阳不能举,大惊。服药终不效,以为将真有大病,遂收其资本而归。叩妇翁复诊,云笑曰当复为子针之,针毕归而阳复举矣。”此案针毕即起效,足见凌氏针法之神奇,经验之丰富,可惜其没有具体的描述。汪机《针灸问答·自序》载“客有过余者,坐间语及针灸,盛称姑苏之凌汉章、六合之李七户,皆能驰名两京,延誉数郡。

      由于凌氏的完整原著都已亡佚仅存残卷,如《经学会宗.图歌篇》等,所以凌氏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只能从其后人著述、正史及诸多稗官野史中窥其一斑。特别是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名医传记中,较为罕见地竟载人其10则之多的验案,可为明鉴。凌氏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扩充了有关针刺沿皮透刺、针刺方向的应用。其法在相当多病证的治疗上,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凌氏的学术成就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后人的绵长传承就是最好的证明,至今临床仍然在应用和发展。

      【思考题】

      1.凌氏沿皮透刺有哪些内容

      2.凌氏对针刺方向是如何认识的

      3.如何理解凌氏的“得效应穴”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