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747|回复: 0

    [第7章 针灸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证】痿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5 14: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5-5 14:38 编辑

    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痿蹙指肢体痿弱不用,为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其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痿证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

    辨证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 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

      兼见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肺热伤津肢体微肿、麻木不仁,渐致痿软无力,下肢为重,或足胫发热,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浸淫肢体痿软,日渐加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虚弱起病缓慢,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下肢瘫痪,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为肝肾亏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 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鶻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三阴交  腰夹脊

      配穴  肺热伤津配尺泽、 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刺。

      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 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 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操作  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肢体穴位可加用灸法,亦可用电针。大椎、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及手足阳明经体表循行线,皮肤针叩刺,以皮肤微红为度,隔日1次。

      (2)穴位注射法 选取华佗夹脊穴,当归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每穴注入0.5~ 1mL,每周1~2次,注意勿注人关节腔内。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疗程较长,需耐心施治。本病早期应明确现代医学病名的诊断,采用相应的西医治疗措施。

      2.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体位,以免造成足下垂或内翻,必要时可用护理支架及夹板托扶。治疗期间,应加强主动及被动肢体功能锻炼,以助尽早康复。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后期,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感染后绝大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大部分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疼痛、头痛等,随之出现肢体瘫痪。

      本病归属于中医痿证”“湿温”“痿疫范畴。本病病位在督脉,基本病机是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致肢体筋脉失养。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强壮督脉, 濡养经筋。以督脉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大椎  身柱  命门  腰阳关  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

          下肢麻痹腰夹脊  髀关  伏兔  足三里

          上肢麻痹颈夹脊  肩鹘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腹肌麻痹胸夹脊  带脉

      配穴  脾胃 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太溪。

      方义  百会、 大椎、身柱、命门、腰阳关强壮督脉,补肾填精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补气养血,濡养筋脉。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强督通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位,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带脉可维系一身纵行诸条经脉。

      操作  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 督脉穴向上方斜刺,并可加用灸法,余穴施以毫针补法。

    2.其他治疗

      电针法  选取病变节段的夹脊穴 3对。针刺时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刺人,得气后将3组导线左右连接,选用疏波,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日治疗一次,每次治疗30分钟。

    按语

      1.针刺疗法宜早期介入,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病程日久患者,体质虚弱,肌肉萎缩,肢体出现明显畸形则疗效较差。

      2.患者应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加速患肢的功能恢复。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 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的慢性疾病。临床多起病隐匿,表现为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容易疲劳,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最初常为侧或两侧眼睑下垂,于傍晚疲劳时出现,伴有复视,1~ 2年内可逐步累及延髓肌、面肌、颈肌和四肢骨骼肌。

      本病归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肾有关。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气血运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正气, 活血通络。以背俞穴、手足阳明经穴及局部选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脾俞  胃俞  肝俞  肾俞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  合谷  太冲

      配穴  眼睑下垂、 斜视、复视配阳白、攒竹、丝竹空、瞳子鶻声音低微、嘶哑、饮水呛咳配廉泉、扶突下颌下垂、无力闭合配颊车、下关呼吸困难、咳嗽无力配大椎、身柱肢体无力配肩偶、曲池、梁丘、解溪。

      方义  肺俞、 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补益五脏,强壮筋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太冲行气通络。

      操作  进针得气后, 太冲施以毫针泻法,余穴施以毫针补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选穴参考基本治疗。用维生素BB12注射液,每次选3~6个腧穴,每穴注入药液0.5~1mL,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电针法选取相应节段夹脊穴。选用疏波,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1次。

    按语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近期疗效较为明显,远期疗效尚可。由于本病属慢性疾病,难以速愈,需长期治疗。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 进行性的脊髓变性疾病。由于脊髓内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临床表现为受损节段分布区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营养障碍,后期空洞扩大可出现感觉東与锥体束损害症状。典型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即单侧或双侧上肢或躯体上半部痛、温觉消失,但触、压、深感觉正常,可呈节段性分布。运动障碍表现为早期侧或双侧手部小肌肉及前臂尺侧肌肉无力、进行性萎缩,逐渐涉及上肢其他肌肉。营养障碍症状为病损平面皮肤变硬、变厚、粗糙,无汗或多汗,指甲变脆。

      本病归属中医学痿证”“痹证范畴。本病病位在肾,与肝肾有关。基本病机是肝肾亏损,骨髓失养。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肝肾, 行气活血。以督脉及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天柱  相应夹脊穴  大椎  风府  至阳  命门  后溪  太溪  曲池  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  外关

      配穴  肢体麻木不仁加肝俞、 肾俞、脾俞、手三里、阳陵泉、丰隆吞咽困难加廉泉、照海。

      方义  风池、天柱、相应夹脊穴属局部取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大椎、风府、至阳、命门属督脉穴,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太溪为肾经输穴,也是原穴,诸穴合用可强督脉、填精髓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可调阳明经气血,补气养血外关可通调三阳经,祛邪通络。

      操作 每次选用5~ 10个穴位,得气后,施以毫针补法,隔日治疗1次。

    2.其他疗法

      (1)电针法相应节段夹脊穴。选用疏波,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1次。

      (2)穴位注射选穴参考基本治疗。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次选3~6个腧穴,每穴注人药液0.5~ 1mL,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按语

      脑底粘连性蛛网膜炎、外伤、髓内肿瘤、脊髓蛛网膜炎等可导致继发性空洞,需注意鉴别,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