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543|回复: 0

    [第2章 毫针刺法] 【第四节 毫针刺法的基本要求】一、针刺得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0 1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节毫针刺法的基本要求

    一、针刺得气

      (针刺得气
       1.针刺得气的概念与指征

      (1)得气的概念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得气是指医师将毫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针感。临床上可以通过患者对针刺的反应与医师手下的感觉两方面加以判定。由此可见,得气是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同步感应。

      (2)得气的指征《标幽赋》中记载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这些均是古人对得气的认识,结合临床可归纳为医患两方面的感觉及反应,即主观感觉和客观表象两方面。

        ①主观感觉方面又称自觉指征,是指医师与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各自的主观感觉和反应,是判定得气的主要指征。患者方面的感觉主要有酸、麻、胀、重、凉、热、触电、跳跃、蚁走,以及特定条件下的疼痛等。医师方面的感觉主要指针下沉、涩、紧等感觉的变化。感觉的性质与机体反应性、疾病的性质和针刺部位密切相关。

        ②客观表象方面又称他觉指征,是指医师或患者观察到的针刺腧穴局部紧张凸起、穴位处肌肉跳动、循经性皮疹等改变,临床上比较少见。

        2.针刺得气的作用  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定医师针刺操作正确与否、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转归、临床治疗效果有无的重要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 实施手法的基础。

      (1)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表明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补虚泻实。针下得气,说明经气通畅、气血调和,神气游行,出入自如。

      (2)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标幽赋》中记载了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的操作方法,这是对得气反应与针刺操作手法关系的论述。《针灸大成》指出,气之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导之引之,候气至穴而方行补泻,并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强调用针之法候气为先察其气以为补..候气至,然后迎之、随之,《难经·七十八难》中有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都说明了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

      (3)得气是判定正邪的依据针下得气的迟速是判断机体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针灸大成》指出针若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可见,得气迅速者,正气相对充足,经气旺盛,机体反应灵敏,见效较快,预后较好。如《标幽赋》所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反之,正气虚损,经气衰弱,机体反应迟缓,得气慢,则疾病缠绵难愈,且预后较差。《灵枢·终始》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灸大成》日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说明针下之经气感应当有正、邪之分。故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才能分辨正邪,而有针对性地施用不同补泻方法。

        3.影响得气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取穴得当,针刺方向、角度、深浅适宜,多会出现得气感应。否则,就应当探究未能得气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方法,以促使尽快得气。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师因素医师因素包括取穴失准,行针手法不熟练,针刺角度、方向、深浅把握不当,医师注意力不集中等,医师要及时加以纠正。

      (2)患者因素患者因素包括个体禀赋、体格强弱,以及机体状态等原因。一般来说,新病、体形强壮者,得气较快久病体衰者,得气较慢或较弱。实证得气较快虚证得气较慢。有些患者阳气偏盛、神气敏感,容易得气,并可出现循经感传。多数患者机体阴阳之气无明显偏颇,气血润泽通畅,脏腑功能较好,故针刺时感应既不迟钝,亦不过于敏感,得气适时而平和。如属阴气偏盛的患者,多需经过一定的行针过程方有感应,或出针后针感仍然明显存在等,均是因人而异。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四时节气、雨雪阴晴、冷暖燥湿等原因。一般而言,天气清爽、室温适宜、干湿适度时针刺易于得气反之,得气较慢或不易得气。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泽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促使得气的方法

        1.局部得气

      (1)候气法是指针刺人腧穴后,留针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又称留针候气法。即是说,进针后经气不至,留针片刻,有候气、待气而至的作用。《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候气时,可以安静等待较长时间,也可以间歇地运针,施以各种催气手法,直到气至而止。

      (2)催气法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一些行针手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如《神应经》说用大指及示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3)守气法是指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本法可使已经出现的得气感应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灵枢·小针解》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针灸临床也有得气容易守气难之说,得气后若随意改变针尖部位或盲目提插,很容易使已出现的得气感应消失,故必须细心体察、密意守之。此时宜手不离针,或用拇、示两指持针不动,保证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的部位,或在原位施以轻巧的手法。

      (4)调气法从广义上讲,针刺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得到调理而归于平秘。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难经·七十二难》说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日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临床上得气后可以使阻滞的经气流通,使痛则不通变为通则不痛,最终使疼痛减轻或消失。得气之后可以补虚、泻实,使过盛之气复平、不足之气得助,所以有得气即为调气之说。

      从狭义上讲,调气法是指应用捻转、循摄、搓弹、按压,以及龙虎龟凤、通经接气等以调整经气方向的具体方法。《金针赋》所说的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即属此法。

        2.气至病所  气至病所之气,泛指经气而言,即针下的经气感应。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变部位所在的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亦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方法因人、因病而异,视机体反应状态灵活应用,同时也应根据施术者的经验来选择。若遇关节经气阻涩者,可用青龙摆尾和白虎摇头等法,并施以循摄法,使经气通关过节。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