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710|回复: 0

    [第4章 拔罐法] 【拔罐法】三、拔罐法的操作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5 13: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拔罐法的操作方法

      (一)拔罐的运用方法

        1.闪罐  用闪火法将 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动作要迅速而准确(图4-4);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适用于肌肉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之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萎软等。



        2.留罐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5 15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局部潮红,甚或皮下瘀血呈紫红色后,再将罐具取下。罐大吸力强者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留罐时间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老年人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起疱伤及皮肤。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3.走罐  又名推罐法、拉罐法。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常用医用凡土林、医用甘油、液状石蜡或润肤霜等),也可用温水或药液,同时还可将罐口涂上油脂;使用闪火法将罐吸住后,立即用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 复推拉,至走罐部位皮肤紫红为度,推罐时着力在罐口,用力均匀,防止罐漏气脱落(图4- 5 )。该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如背部脊柱两旁、下 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操作时应根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调节负压及走罐的快慢与轻重;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往往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效果较差。

        4.排罐  沿某一经脉循行路线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按照顺序排列成行吸拔多个罐具,称为排罐法。

        5.针罐  本法根据针具使用不同分为如下3种。



      (1)留针拔罐:在毫针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罐,留置规定时间后,起罐再起针;此法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容易引起气胸(图4-6)。


      (2)出针拔罐:在毫针针刺出针后,立即于该部位拔罐,留置规定时间后起罐,起罐后再用消毒棉球将拔罐处擦净。

      (3)刺络拔罐:用皮肤针、三棱针或粗毫针等,在腧穴或患处点刺出血,或三棱针挑刺后,再行拔罐留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刺部位用消毒敷料或创可贴贴敷。

      针罐法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以及某些皮肤病症。

      (启罐的方法

      启罐又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的罐具取下的方法。

      操作方法一般罐具启罐,一手 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将拇指或示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院,空气进人罐内即可将罐取下。不可生硬拉拔,以免拉伤皮肤,产生疼痛。

      抽气罐启罐时,提起抽气罐上方的塞帽,使空气注人罐内,罐具即可脱落也可用一-般罐的起罐方法起罐。水罐启罐时,为防止罐内有残留水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应先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再起罐。

      (拔罐的程度

      拔罐的程度决定于罐吸拔的程度和留罐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罐吸拔力度轻、留罐时间短,拔罐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罐吸拔力度重、留罐时间长,拔罐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紫红色瘀斑色。拔罐的程度取决于病情的需要,一般来说, 温阳益气、温经散寒可采用局部潮红充血的拔罐法充血罐),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采用局部紫红瘀斑的拔罐法瘀血罐。不可一味追求拔罐后局部出现瘀斑,以免反复过重拔罐引起局部损伤。留罐时间一般为5 ~ 15 分钟,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5~ 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3~ 5或等拔罐斑痕消失

      (施术后的处理

      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拭吸拔局部,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启罐后如果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过大,可用次性消毒针从疱底 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用拔罐治疗疮痈,启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