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155|回复: 0

    [第7章 腧穴特种刺法] 【 第六节 穴位贴敷法】 一、贴敷药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6 16: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节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中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茛、斑蝥、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捣烂或研末,贴敷于穴位,如果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如灸疮,则称为天灸自灸,现代也称为发疱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为敷脐疗法脐疗。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为足心疗法涌泉疗法

      穴位贴敷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重治疗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 反应。因此,本法可以弥补内服药物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本法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老幼体弱者、药人即吐者尤宜。

      穴位贴敷与西医学的透皮给药系统有相似之处,随着西医学对透皮给药系统的深人研究,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愉穴相结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贴敷药物

      (药物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位贴敷。 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外治与内治只是方法不同,治疗原则是一样的。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的选用具有以下特点。

          1.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理瀹骈文》载膏中用药,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品为引。以引领诸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祛邪外出。常用的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乳香、没药、肉桂、细辛、白芷、姜、葱、蒜等。这些药物刺激性较强,不仅本身能治疗相应的病变,而且通经活络、走而不守,能促进其他药物向体内的渗透,以发挥最佳效应。

          2.多选气味俱厚、生猛有毒之品 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巴豆、斑蝥、甘遂、马前子、蓖麻子、大戟等。这些药物气味俱厚,药性猛烈,口服有毒,对肝肾等脏器有损害。通过穴位贴敷,透皮给药,能通过经络腧穴直达病所,避免了对肝肾等脏器的损害,又能起到速捷的效果。

          3.选择适当的溶剂调和 选择适当的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能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内,则有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虽用药缓,可激其性油调贴敷药,又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常用剂型及制作

          1.散剂 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状药剂。

          2.膏剂 将所选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黏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3.丸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 用适宜的黏合剂如水或蜜或药汁等拌和均匀, 制成圆形大小不一的药丸。

          4.糊剂 将药物粉碎成细粉, 或将药物按所含有效成分以渗漉法或其他方法制得浸膏,再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黏合剂或湿润剂如水、醋、酒、鸡蛋清或姜汁等,搅拌均匀,调成糊状。

          5.熨贴剂 将中药研成细末装 于布袋中贴敷穴位,或直接将药粉或湿药饼贴敷于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所敷药物上进行温熨。

          6.鲜药剂 采用新鲜中草药捣碎或揉搓 成团块状,或将药物切成片状,然后将其贴敷于穴位上。

          7.其他剂型 穴位贴敷常用的其他剂型还有泥剂、 膜剂、锭剂、没青剂、水涉剂等。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