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敷贴
›
7个关键词,解析新中国70年发展密码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198
|
回复:
0
7个关键词,解析新中国70年发展密码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6-27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新中国70年,我们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铸就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浩大、气势雄伟的现代化事业。70年辉煌历程,我们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收获了宝贵经验,既有中国特色,也有世界意义。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共同解析新中国70年发展密码。
——编 者
党的领导:引领复兴征程的强大力量
历史与现实的相遇,总能碰撞出动人的火花。“在思想和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改革发展结合起来”“扶贫村庄见初心,斗争一线看使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跨越百年的回望中,在触及灵魂的洗礼中,让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汇聚起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旨归,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正因为秉持这样的初心与使命而一往无前、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对于中国发展奇迹,理论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解释,人口红利、改革红利、规模优势、市场经济……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但都不是根本原因。很多国家也有很大的人口规模和国土幅员,有的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却没有发展起来。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体现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的规划、决策和执行能力。
党的坚强领导,能够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国家能力。1953年“一五”计划开启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征程,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在长春奠基。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报告说,“按我部现有力量,四年完成犹有困难,三年完成更无把握”,但中央向全党发文,以举国之力兴建汽车厂,只用了3年时间,被毛泽东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就试制成功。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生动体现。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集中力量攻关,在高铁、超级计算、太空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各方面取得突破,中国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心无旁骛地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构筑发展进步的里程碑。
党的坚强领导,能够发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合作用,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党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组织,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党员、基层组织的作用,我们就能更好地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发出“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的号召,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全国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在落后条件下解决了中国人看病的问题。今天,从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到以“闽宁协作”为代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我们党吹响决胜全面小康的号角,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亿万人民努力奔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党的坚强领导,能够引领国家战胜风险挑战而持续发展,展现出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70年来,正因为始终有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了中国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到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的挑战,每当遇到问题,全国上下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执行、全力以赴完成,形成共同抵御风险的强大合力。可以说,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化危为机提供了根本保证,引领中国号航船虽历经风浪而始终能行稳致远。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展望未来,作为一个须臾不忘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人民至上:汇聚强大合力
正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尺度,国家的发展进步才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
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则充足于动力,既有“为了人民”的明确指向,又有“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这正是人民共和国的成功密码
为民爱民的声音,胜过激昂的乐章。不久前,在甘肃考察时看到李应川一家乔迁新居后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他强调,“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共产党要做的就是这个事”。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也揭示着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价值指向和力量源泉。
一个国家的名字,往往最能体现这个国家的根本性质。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关于新生国家的命名,曾有不少方案,但经过反复酝酿,最终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成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70年风雨兼程,人民的底色经久不衰,为民的情怀历久弥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国家进步的每一个足迹里。
如果要问新中国70年最大的改变是什么?答案一定会指向“人”。从1949年到2019年,时光犹如巨笔,绘就出亿万人民日日常新的生活画卷。告别票证经济、物质匮乏,今天的人们追求“吃好”“穿美”;告别“十个人中八个都是文盲”的昔日场景,今天学子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求学问道。“三转一响”、万元户、下海、“互联网+”、人工智能……70年,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写下生动而温暖的注脚,也让“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愈加闪耀。
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新中国70年发展前行,“人民”始终被置于价值序列的首位,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衡量得失的标准,成为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惦念人民安危冷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顺应人民更高期待,我们推动改革开放,将财富创造的权利交给人民。进入新时代,我们作出社会矛盾转变的重大判断,不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70年来,正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尺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进步才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70年来,我们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在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凝聚发展的合力。当年建设人民大会堂,“一万人开会,五千人用餐,十个月建成”的目标,看似不可能完成。但大会堂破土动工后,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北京,首都学校师生、市民群众等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有些在北京火车站乘车的旅客甚至利用候车的时间赶到工地上挖几锹土、搬几块砖。先后30多万人次参与大会堂工地的义务劳动,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样的人民力量,体现在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体现在小岗村的红手印,体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正是“众人拾柴”、拼搏创造的力量,让我们克服一次又一次挑战,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书写了新中国70年发展的壮丽史诗。
人民是新中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为人民服务庄严地写进党章,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回答“为谁发展”和“发展动力”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了人民,回答了发展的价值指向问题,使得治国理政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始终保持一致;依靠人民,解决了发展的力量源泉问题,使得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国家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则充足于动力,既有“为了人民”的明确指向,又有“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这正是人民共和国的成功密码,也是70年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现在,我们正以一场叩问初心使命的主题教育迎接新中国70华诞,这是对自己的鞭策,更是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宣示与坚守。不忘初心再出发,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号”巨轮就能在亿万人民的齐心协力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独立自主: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结论出发,才能扎根中国的土壤和实际,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方法。
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正在于,它传递出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一套坚持从国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智慧。
用脚步丈量大地,才能听到最响亮的回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将开辟自主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未来可期。近期,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贯穿着相同的主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样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豪迈气概,这样一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自己道路的智慧,贯穿于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沉淀为具有启发意义的发展经验。
建设时期,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为后续发展夯实了根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量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全球分工,但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好路。
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为什么一些后发国家把西方模式奉为圭臬,却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权,或是因简单套用西方制度而遭遇“水土不服”,或是因没能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关系而沦为“依附型国家”。中国的经验恰恰在于,没有把改革简化为复制粘贴,没有把开放等同于机械照搬,而是充分考量人民的实际需要和国家的要素禀赋条件,自主选择政策和方向,进而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社会“快速发展”与“安定有序”的兼容。
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的目的。这正体现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其要义就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国情为基准、以效果为检验,走一条遵循“实践理性”的发展路子。面对社会治理问题,我们不是简单照搬外国司法、执法体制,而是创造出“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在引入市场机制时,我们不是简单“推倒重来”,而是运用渐进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不是一上来就像发达国家那样搞资本密集型企业,而是根据国情率先在县域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找到突破口,然后不断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事实证明,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结论出发,才能扎根中国的土壤和实际,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新中国用70年走出的“中国道路”,恰恰说明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并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道路和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正在于,它传递出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一套坚持从国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智慧。这样的理念和智慧,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在江苏南京,滚滚长江之上横卧着气势恢宏的南京长江大桥。这座由中国人首次在长江上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早已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地标,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循着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发展之路,再遥远的目的地也终能到达,这正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发展能力:展现制度优势
正是因为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发展能力,新中国才能历经风雨不断长大、咬定目标凯歌前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所展现的卓越发展能力,正是最好的证明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能检验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今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风险挑战严峻,中国不仅宏观经济稳中有进、逆势上扬,而且创新活力不断涌现,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跻身世界首位。在难中进、向高处行,中国展现出遇强更强的发展韧劲。发展,正是贯穿新中国70年的一个关键词。
纵览新中国70年,人们使用最多的词语,就是“巨变”。从缺衣少食到书写“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从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经济濒于崩溃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靠的正是在发展中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不懈努力。70年来,卓越的发展能力让一个古老大国在现代化之路上华丽转身,让一个走过近百年历史的大党风华正茂,勇立时代潮头。
近代以来,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刻骨铭心,让中国人民更加懂得“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让新中国从成立之时起就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作为国家意志。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讲过,“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凝聚起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正是因为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发展能力,新中国才能历经风雨不断长大、咬定目标凯歌前行。
70年风雨兼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一种用发展的、变化的、运动的视角看待经济社会运行的思维方法。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这让我们的制度具有应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政策,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比如说,进入新时代,我们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顺应中国改革发展的形势变化,推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注重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更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方法。中国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仅把发展当做目标,更把发展当做解决问题的手段。正是持续发展中,中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更不断提升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公约数。如何解决摆在人类面前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关键还是在于用好“发展”这把金钥匙。横向比较来看,为什么有的国家在照搬西方模式之后反而进入发展停滞,甚至陷入社会动荡?为什么有的国家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说到底是发展能力不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所展现的卓越发展能力,正是最好的证明。今天,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要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在互利共赢中达到更高的发展境界。
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时乘坐了一回新干线,他深有感触地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今天,在发展中形成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增强发展能力、发挥制度优势,中国必将在未来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民主集中:调动一切积极性
由“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所构成的民主集中制,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能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
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越是深刻的思考,越能沉淀思想的精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成就备受瞩目。人们在探寻,是什么令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保持平稳健康繁荣发展,是什么令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社会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答案有很多,而治理大党大国的“法宝”之一,就是民主集中制。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要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由“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所构成的民主集中制,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能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能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能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新中国70年历程中,民主集中制展现出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是一种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安排,因此而有效地组织起来。《之江新语》一书把民主集中制比作交响乐: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就应该成为这样的指挥,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从而使领导集体的决策尽可能反映客观实际,符合人民利益。可以说,从国家机构的有序运行到保证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效率,从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到各个条线的领导方式……民主集中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只有更好掌握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
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从日常决策来看,重大项目该不该上马,深化改革推出何种举措,发展与环保怎样统筹……攻坚发展难题,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民主的办法汇集意见,提高决策质量。从重大政策制定来看,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凝聚集体智慧。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例,起草过程几上几下、反复讨论修改,覆盖114个单位,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获得全会通过,这正是充分民主与正确集中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以说,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同时,正确集中是充分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没有集中,就会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在冷战结束时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福山,经过这些年对世界各国发展情况的观察,提出“没有优质国家,就没有优质民主”,正因为他看到西式民主由于缺少有效集中,容易引发“否决政治”,导致“政治衰败”。而中国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五年规划的谋近虑远,“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兼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应急处置,“一把手工程”的重大责任承担……新中国70年发展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让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日益完善,既能调动各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让各方力量形成协调配合,确保国家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既多元尝试又形成合力,既差异化探索又整合为一体。
制度好不好,终究还是要看它在治国理政、安邦定国中的有效程度。现在,民主集中制作为一种原则,已经贯穿于我们国家制度设计的各个方面,使得中国的各项制度安排展现出良好的治理效果。事实上,进行制度设计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没有充分的民主,就难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没有正确的集中,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唯有实现民主和集中辩证统一的民主集中制,才能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这对世界各国的治理与发展具有普遍启发意义。
在前进路上,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近14亿人迸发的活力,通过民主集中把我们这个社会的活力激发出来而又集中起来,就能形成无往不胜的磅礴合力。
辩证思维:赋能良政善治
既用对立统一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一分为二,也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注重牵住“牛鼻子”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让我们找到了一条风险可控、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径,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动态平衡
观察中国发展,讲求统筹协调、有机统一是一个重要视角。既强调扩大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办好自己的事”;既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又鼓励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改革;既讲如何做大“蛋糕”,又讲如何分好“蛋糕”……“照辩证法办事”,这样的治理智慧,贯穿于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
辩证法既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明确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之后,针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新中国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在如此复杂的国情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懂得“照辩证法办事”,用辩证思维赋能良政善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中国是个大国,“大”既意味着我们有规模的优势、有宏伟目标的指引,也意味着我们有协调发展的难度、会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一方面,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各地方方面面的差异大,必须统筹考虑。另一方面,改革越深入,涉及的利益关系就越复杂。要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就非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不可。
这种辩证思维,首先就体现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既坚持整体推进,也善于重点突破;既用对立统一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一分为二,也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注重牵住“牛鼻子”,这让我们的事业发展蹄疾步稳,让中国能从容、沉着与自信地走向未来。
这种辩证思维,也体现为“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联系和发展地分析、解决问题,克服片面性。比如,我们在推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后,又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还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我们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联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正体现着辩证思维。
这种辩证思维,还体现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方法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要葆有“闯”的精神和“冒”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另一方面,推进之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试点再推广、先局部后全局,稳扎稳打、稳步推进。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让我们找到了一条风险可控、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径,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动态平衡。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就越需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发扬“照辩证法办事”的优良传统,我们就能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在新长征路上书写新辉煌。
伟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正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让中国人民历磨难而不屈,让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
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我们就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精神赞歌。不久前,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进行公示,从战斗英雄到时代楷模,从科研尖兵到改革先锋,他们展现的精神力量感动了无数人。新中国70年,精神脊梁支撑民族复兴。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拉近历史的镜头,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史。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让中国人民历磨难而不屈,让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家底,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70年来,从第一辆汽车、第一颗卫星、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次载人航天、第一架国产大飞机、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我们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进入新时代,2018年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平均3.8天就诞生一家独角兽企业,人们的创新活力、创造精神充分涌流。始终发扬创造精神,我们就能把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难忘铁人王进喜为堵住井喷跳入泥浆的身姿,感怀袁隆平耄耋之年仍扑在田间地头的执着,铭记黄旭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韧……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这些奋斗者,是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是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追梦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继续发扬奋斗精神,每个人都能演绎人生的精彩。
70年风雨兼程,56个民族携手同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成绩,把中国的体量和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用团结奋进释放出发展的整体效应。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我们就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我们发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中国梦。有观察家表示,中国人很善于高瞻远瞩,他们瞄准的是未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都始终葆有敢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精神。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做出了“两弹一星”的科技成果,在70年历程中从“一五”计划接续做到“十三五”规划,并按照现代化事业“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稳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中国人民的梦想精神不是止于空想,而是既有设计目标的蓝图,也有实现目标的努力,更有“说到就要做到”的信心和干劲。正所谓: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近14亿人的艰苦奋斗,终将汇聚成不可抵挡的时代洪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73528979502451968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