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62|回复: 0

    说说艾灸疗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8 07: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又名灸疗。它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治病和保健功效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的。灸法是针灸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的治疗保健方法。

    一、灸疗的种类

    艾灸疗法常用的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以及其他灸法。其中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着肤灸)、间接灸(隔物灸)。直接灸包括:非化脓灸(无瘢痕灸)、发泡灸、化脓灸(瘢痕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和隔药物饼灸(附子灸、胡椒灸)。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其他灸法包括:灯草灸和天灸。灸法种类较多,这是我们祖先和前人实践的总结。

    二、灸疗的方法

    根据灸疗种类的不同,有不同的灸法。

    (1)艾炷灸:将艾绒做成大小的圆柱形艾团,称为艾炷。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直接置于皮肤上的称直接灸(艾炷要小)。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的称为间接灸(艾炷可大些)。两种方法介绍如下:

    ①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根据病情的需要和施灸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非化脓灸、发泡灸和化脓灸3种。直接灸应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不宜随意自我进行,应防烫伤等事故发生。

    ②间接灸又叫隔物灸。指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位处皮肤隔开施灸,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又能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现将几种常用的隔物灸介绍如下:

    隔姜灸:用姜片作间隔物灸。生姜辛温无毒,能开发通散,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畅胃,开宣肺气。用厚约2分许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受灸者感觉灼热不可耐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觉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对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痛经等均可采用此灸。

    隔蒜灸:用蒜作间隔物灸。大蒜辛温,能去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消谷化食,消肿化结止痛。临床上以独头紫皮大蒜为佳,把独头紫皮蒜切成分许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大蒜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可将水泡以无菌操作刺破,涂以龙胆紫,适当贴敷保护,以防感染。这一灸法,目前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节,以及癌肿、流注、虫蛇咬伤等。

    隔盐灸:用于在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放上姜片的作用是避免食盐受热后引起烫伤。若受灸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效。

    艾炷灸是古代最常用的灸法。

    (2)艾条灸:指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温和灸:将已点燃的艾条,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夹住,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半寸至1寸处进行熏灸,固定于应灸之处,不要移动。一般每穴5分钟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此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的作用,适宜治疗一切虚寒症,为艾条灸之补法。

    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患处,类似小鸟啄食一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进行施灸。每次起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约2~3厘米,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此法具有兴奋作用,适宜于小儿疾病及急症的应用,为艾条灸之泻法。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的距离,平行往复进行回旋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时间为20~30分钟,适宜治疗风寒湿痹、神经麻痹和广泛性皮肤病等,为艾条灸之泻法。

    艾条施灸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艾绒易燃,在施灸后务必将艾条熄灭。

    ②艾条积灰过多时,须离开人体吹去灰后再灸。

    ③施灸时应注意火与皮肤距离,以免烧伤皮肤。

    ④如出现烫伤起小水泡时,不必做任何处理,待水泡自行吸收。若起大水泡可用消毒注射针头刺破,放出液体,再涂上龙胆紫,外用消毒纱布固定即可。

    艾条灸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灸法。

    (3)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插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约1~2cm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采用本法施灸时,应防止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当艾绒或艾条段燃尽后,还有一些余火,此时可在施灸穴位周围垫上一厚纸片,以防止烫伤或烧坏衣物。

    (4)温灸器灸:这是利用特制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温灸器的式样很多,大都底部均有数十个小孔,内有小筒一个,可以装置艾绒和药物。使用温灸器时,先将艾绒和药末放入小筒内燃着,然后在拟灸的腧穴或部位上来回熨烫,以局部发热红晕,受灸者感到舒适为度,一般每穴灸15~30分钟。

    三、灸法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灸法的作用显著,应用范围广泛,对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科的疾病均可应用。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如关节疼痛以及痛经、闭经、寒性腹痛、腹泻。

    (2)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用于乳痈初起、瘰疬、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3)温补益气,回阳固脱:用于治疗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以及遗尿、脱肛、阴挺等证。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四、施行艾灸的注意事项

    灸法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在临床操作和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体质、病情选用适宜的灸法。施灸者采用何种灸法,须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

    2.施灸的顺序: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这是一般的原则,特殊情况还须灵活掌握。

    3.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直接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对昏迷及肢体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并避免烧伤。

    5.一般情况下,凡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在腰、肩背、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四肢末端不可多灸。对妇儿施灸壮数宜少、艾炷宜小。

    6.防止晕灸。晕灸虽属罕见,但施术者亦应注意。受灸病人,若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手冷脉细、血压降低,甚至晕倒等症状时,是为“晕灸”。应立即停止灸治,让病人平卧,急灸双侧足三里,即可平复。

    7.施灸完毕,须将艾条或艾炷彻底灭熄,避免引起火灾。

    五、病症艾灸治疗举例

    1.感冒:鼻塞,喷嚏,流涕,喉痒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

    主穴:大椎、风门、足三里、肺腧、风池。

    配穴: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天突,头痛加太阳、印堂。

    方法:

    ①温和灸:每穴20~30分钟,每日1~2次,5~7天为一疗程。

    ②隔姜灸:艾炷如花生米大小,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预防:艾炷灸足三里3~5壮,或艾条温和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时行感冒。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3~5天。

    2.哮喘:咳喘、呼吸困难、喉中痰鸣、若咳喘气粗、面红、发热有汗、痰黄质稠、口渴、烦躁、咳引胸痛、舌苔黄腻为实证;若见喘促气促、气怯声低、动则喘息、形瘦神疲、汗出肢冷、舌红苔薄为虚证。

    主穴:大椎、风门、肺腧、定喘。

    配穴:虚证——脾腧、肾腧、命门、膏肓腧、足三里。实证——身柱。痰多——丰隆、脾腧。胸闷——天突、膻中。

    方法:

    ①温和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

    ②伏灸:在三伏天施灸(冬病夏治),取肺腧、脾腧、膏肓腧。艾炷如枣核大,隔姜灸,每次3~5壮,皮肤微红为度。

    3.胃脘痛:①寒凝气滞: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弦迟或弦紧。②脾胃虚寒: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得食则减、呕吐清水、纳少、神疲乏力、手足欠温、便溏、舌淡、脉细弱。

    主穴:脾腧、胃腧、中脘、足三里、内关。

    方法:

    ①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次灸10~20分钟,每日灸一次,7~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

    ②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2次,7~10次为一疗程。

    另外,隔盐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均可选用。

    4.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经量少,可因气滞血淤,或寒湿凝滞、肝郁湿热及气血亏虚等原因所致。

    主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

    配穴:气血瘀滞加太冲、曲泉、胸胁;乳房痛甚加外关、肝腧;寒湿凝滞加水道、地机;气血虚弱加脾腧、足三里。

    方法:

    ①温和灸:每次选取4~5穴,每穴每次20分钟左右,以局部潮红为佳,每日1次,至疼痛止。

    ②隔盐灸:根据辨证选取背部及腹部穴位,穴上铺垫食盐,取艾炷如蚕豆大小,置盐面上灸之。每穴每次灸6~7壮,至疼痛止。

    更多健康保健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友杂志】(laoyouzazhishe)

    此文刊登于江西《老友》杂志,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老友》杂志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356438030881915393/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