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497|回复: 2

    艾灸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治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3 08: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

    第二章 常见艾灸疗法简介第二章 常见艾灸疗法简介

    艾灸是运用艾绒、艾条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治法。本章主要介绍各类不同灸法及艾灸中常用的灸器。
    第一节 直接灸

    直接灸是艾炷灸的一种,又称明灸、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分有瘢痕灸和无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一、瘢痕灸

    (一)定义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属于艾炷灸之直接灸的一种,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
    (二)起源及发展

    瘢痕灸可以说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欲令灸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化脓灸在晋唐时期最为盛行,不仅在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病则不除也。”《太平圣惠方》也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备急灸法》所载灸治的22类急症中,有21类系用直接灸疗。直接灸须出现灸疮,是许多医家追求的目标,如《针灸资生经》还记载了引发灸疮之法,“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煻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瘢痕灸到南宋时,由于较为疼痛,不受达官贵人的欢迎,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中说:“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灸,嗔怒叱去。”然而尽管如此,瘢痕灸依旧受到明清乃至近现代针灸医家的青睐。如清代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一书中形容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三)操作方法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至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可能产生疼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现代多按照以下的操作步骤完成。
    1.点穴及置炷 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即点穴。患者身体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即置炷。一般多用中、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2.燃艾 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时,医者用手轻轻拍打穴区四周,以减轻患者痛苦。艾炷燃尽,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壮。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普鲁卡因注射液做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中药局麻液配制:川乌、细辛、花椒、蟾酥,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分钟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效果。
    3.封护 完成所灸壮数,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药或根据灸口大小剪一块胶布,敷贴封口。淡膏药也称灸疮膏药。封护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化脓后,每日换1次膏药或胶布。脓水多时可每日换2次。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
    (四)注意事项

    此种方法为有创疗法,一定要注意创口的护理和全身的调养,不可在治疗一种疾病时,诱发感染导致其他不良结果。
    首先要注意护理灸疮。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则须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若灸疮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及时治疗。
    其次要注意全身调养。为了促使灸疮发生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对此,《针灸大成》曾有论述,可作参考:“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二、无瘢痕灸

    (一)定义

    无瘢痕灸法又称非化脓灸法,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一般选用中、小艾炷施灸,临床上以达到轻微烫伤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起疱,或虽起疱但不致诱发成灸疮的一种灸法。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下瘢痕,故易为患者接受,同时也可以避免很多医疗纠纷。
    (二)起源及发展

    从古文献考证,古代医家多主张用瘢痕灸,但瘢痕灸所带来的剧痛、体表损伤及影响美容的瘢痕等,难以为人们普遍接受,于是逐渐有了无瘢痕灸。近现代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无瘢痕灸既可以避免这些缺憾,也可以起到类似瘢痕灸的作用。
    (三)操作方法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微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用麦粒大小的艾炷灸称为麦粒灸,麦粒灸属于现代灸法应用中比较提倡的灸法之一,也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直接灸法,具体操作如下:
    1.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安放在预先选好的部位(穴位)。
    2.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
    3.燃烧至1/2时将其压灭。
    4.第二壮可放在第一壮未燃艾炷上,待燃烧至还剩1/3时将其压灭。
    5.第三壮燃烧殆尽,由于灸过两壮患者已经适应疼痛,以后每壮可都燃烧完全。
    麦粒灸虽是属于直接灸,但不引起化脓与形成灸疮,可在穴位处抹凡士林或蒜汁以起到黏合艾绒的作用。直接灸穴位,直达病灶,给病症相对应的穴位以更强的刺激,作用比一般的灸法要强。
    (四)注意事项

    灸疗会加速气血循环,促使毛孔张开,此时如果不注意护理,汗出当风、过度劳累、局部护理不当诱发感染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最好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宜。
    2.一般情况下,施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疱,不须挑破,禁止抓搔,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疱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抹,一般不遗留瘢痕。
    3.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盖后轻揉,使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第二节 间接灸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是将艾炷下面垫以姜片、蒜片、食用盐或药饼等作衬隔来施灸的方法。其具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不会像直接灸那样灼伤皮肤。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可根据病症选用不同的物品作隔垫。临床常用的隔物灸有以下几种。
    一、隔姜灸

    (一)定义

    隔姜灸是以姜片间隔在皮肤和艾炷之间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起源及发展

    隔姜灸在古代应用很广,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张景岳《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隔姜灸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载述。
    (三)操作方法

    隔姜灸的取材比较方便,尤其在北方,生姜一年四季随处可取,因此在临床上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隔物灸疗,操作步骤如下:
    1.无须清洗,把老姜切成片,横截面尽量切大一点,每片厚0.3~0.6cm,在姜片中心刺上几个小孔。
    2.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绒捏成小小的圆锥形放在姜片上,艾绒堆状约是蚕豆或枣核大小,点燃艾绒施灸,感觉烫时可以把姜片稍微移开一会儿,免得发生烫伤或形成灸疮。艾绒燃尽后,再放置艾绒反复施灸,姜片也可视情况更换。
    3.每穴灸3~9壮,每次10~30分钟,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
    (四)注意事项

    隔姜灸的操作虽然简单,但也要因人而异,据皮肤的敏感度或灸疗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厚度的姜片。常见的注意事项如下: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宜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施灸时,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小水疱用姜汁涂抹即可,也可以将艾灰用香油调敷水疱处;如果水疱较大,必须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4.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汗孔闭合;灸完两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能吹空调,勿感外邪,以利恢复。
    二、隔蒜灸

    (一)定义

    隔蒜灸是以蒜间隔在皮肤和艾炷之间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二)起源及发展

    隔蒜灸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令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千金要方》用此法治瘰病,《医学入门》用此法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用其治疮毒。而隔蒜灸,则最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外科精要·论隔蒜灸得效》:“凡疮初发一二日,须用大颗独蒜切片三分厚,贴疽顶,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壮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疮溃则贴神异膏。”宋代医家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在明代《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今据古人之法,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中的一些疾病,其方法简单、安全易行、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疗效显著。
    (三)操作方法

    隔蒜灸自古多强调用独头蒜切片。独头蒜的接触面积大,放艾炷时更便利,同时独头蒜的透皮作用和通络散寒的效果远高于分瓣蒜,使艾灸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但因为独头蒜需要每年立春后栽种才能大面积获得,而且辛温之性更加峻烈,日常生活取材不如分瓣蒜方便,后来隔蒜片灸逐渐被隔蒜泥灸所代替。
    1.隔蒜片灸 需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2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艾炷如黄豆大,每灸3~5壮后可更换蒜片,继续施灸,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为度。为了防止灼痛起疱,可在蒜片下面再垫上一蒜片或多片蒜,在灸疗过程中,要注意更换烤焦的蒜片。
    2.隔蒜泥灸 隔蒜泥灸可用在局部,也可用于整个督脉。因部位不同,制作的泥膏厚度和大小也有区别。
    (1)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蒜饼。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
    (2)取新鲜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至腰俞),宽约2cm,厚约0.5cm,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腰俞等穴数十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
    (四)注意事项

    相比其他隔物灸,隔蒜灸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概率更低一些,因为蒜汁的发疱概率本身就比其他隔物灸高,而现代人的皮肤多比较细腻敏感,就更容易出现发疱。同时,大蒜的味道又比较浓烈,很多人难以接受,所以在临床上的应用概率又降低了几分。但是,正是因为其易发疱、气味浓烈的特性,隔蒜灸透发走窜的效果也优于其他隔物灸。若在临床上用隔蒜灸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
    2.因为大蒜对皮肤具有刺激性,所以皮肤过敏者、特殊部位慎用。
    3.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汗孔闭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复。
    三、隔盐灸

    (一)定义

    隔盐灸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
    (二)起源及发展

    关于隔盐灸的最早记录是《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在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疗霍乱(急性吐泻疾病)等急症。后来,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炷,即苏。”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也都有介绍。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等。
    (三)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置脐周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发生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四)注意事项

    隔盐灸作用部位比较特殊,需要患者配合,不适合年纪小的患者。另外,湿气重的患者会有迟发性发疱,在做完艾灸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肚脐周围会有小水疱出现,要注意消毒,以防感染。
    1.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尤其是穴区觉烫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核格外注意。
    2.万一脐部被灼伤,要涂以龙胆紫,并用消毒敷料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四、隔药饼灸

    (一)定义

    隔药饼灸是以片状、饼状物(主要是药物)等作为传热介质,在穴位和艾炷之间隔上药饼而施灸的一种方法。隔药饼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另一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
    (二)起源及发展

    隔药饼灸起自何时已不可考,据明末高僧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载:“近有僧行灸法者,其法和药作饼,置艾炷于其上而燃之,云治万病。此不知出自何书,传自何人。”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曾有记载的隔面饼灸最早亦见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内载治疗恶疮:“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瘥。”明代医家万密斋用此法治痢疾,在面饼的制作上略有不同。他采用以醋和面的方法,“用麦面以好米醋和成薄饼,敷在脐上,用艾薄薄铺于饼上,燃之”。古代药饼多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以起到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
    (三)操作方法

    隔药饼灸在临床上应用相对比较灵活,也比较繁杂,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病性,甚至不同体质配制不同药饼。比如阳虚体质可以将温阳健脾或温阳补肾的药做成药饼;气滞的患者可以用理气药做成药饼以增加单纯艾灸的疗效,是将灸和药的结合。
    1.隔附子灸 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古人在灸治时,附子多选用成熟者加以炮制后使用,且常以酽酢(指味汁浓厚的醋)或童便浸过。如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崔氏疗耳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酽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瘥。”
    操作方法: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①隔附子片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②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4cm,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cm厚的药饼,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若附子片或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后再灸,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而停灸。
    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适宜治疗阳痿、早泄、遗精及疮疡久溃不敛、指端麻木等病证。近年来又用以治疗痛经、桥本甲状腺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阴盛火旺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2.隔豆豉饼灸 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豆豉有发汗解表作用,此法对痈肿初起,效果颇佳,但须灸至疮部皮肤湿润汗出,邪毒方可随汗外出,使病获愈。
    操作方法:取淡豆豉适量,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成直径2~3cm、厚0.5cm的药饼,以粗针在饼上刺数孔。将饼置于穴区,上置中或大艾炷灸之。如果豉饼烧焦,可易湿饼再灸。每次施灸壮数,根据病证而定。痈疽初起者,灸至病灶区处皮肤湿润即可;如脓肿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灸7~15壮。每日1次。
    3.隔胡椒饼灸 是指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胡椒饼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加适量白面,用水调和制成硬币状圆饼,厚约0.3cm,中央按成凹陷,再取丁香、肉桂、麝香等份研成细末,置胡椒饼中央凹陷处,将凹陷填平,然后将圆饼放在施灸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5~7壮,以内里觉温热舒适为度。胡椒饼的薄厚,宜根据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胡椒饼可厚些;而治疗急性或疼痛性病证,胡椒饼可薄一些。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衣物的损毁。灸后若局部出现水疱,小水疱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要擦破;若水疱过大,可用消毒针从疱底刺破,放出水液后,涂龙胆紫药水。
    第三节 艾条灸

    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灼的方法称为艾条灸,常见的艾条灸有悬灸和实按灸两种,临床上悬灸更常用。
    一、悬灸

    悬灸即为悬空施灸,是不借助于任何灸器,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一般以左手按穴,右手持艾。悬灸的盛行是因为进行直接灸时患者非常痛苦,为了减轻痛苦,古人便在艾灸的操作方法上做了大量改进。开始是隔上一层东西,如隔生姜片的隔姜灸,后来发展为将艾条悬空,离开皮肤一定距离施灸,就是现在的悬灸。
    悬灸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一)温和灸

    1.定义 温和灸,又称温灸法,将点燃的艾条端对准应灸的部位,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的一种灸法。
    2.操作方法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一般距离为2~3cm,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感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灸治时,应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既要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达到足够的热力。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
    (二)雀啄灸

    1.定义 雀啄灸,指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做一上一下、忽近忽远的动作,形如雀啄的一种灸法。此法热感较其他悬灸法为强,多用于急症和较顽固的病证。
    2.操作方法 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一般每次灸治5~10分钟。临床亦有以艾条靠近穴区灸至患者感到灼烫提起为一壮者,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灸3~7壮。不论何种操作,都以局部出现深红晕湿润或患者恢复知觉为度。对小儿患者及皮肤感觉迟钝者,医者宜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置穴区两旁,以感觉灸热程度,避免烫伤。雀啄法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或不计疗程。注意施灸时不可太接近皮肤,尤其是失去知觉或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和小儿患者更应注意,以防烫伤。
    (三)回旋灸

    1.定义 回旋灸法又称熨热灸法,是指将燃着的艾条在穴区上方做往复回旋移动的一种灸法。该法能给予穴位区域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常用于治疗某些五官科及妇科疾病。
    2.操作方法 回旋灸所用灸条分为清艾条(包括无烟艾条)和药艾条。其操作方法有两种:①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进行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做平行往复回旋灸,每次灸20~30分钟。视病灶范围可适当延长灸治时间,以局部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之病灶。②螺旋式回旋灸:将灸条燃着端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其热力较强,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此法适用于病灶较小及急性病证,灸治时应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既要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达到足够的热力。
    二、实按灸

    实按灸最早使用的不是艾条,而是桃枝。把桃木去皮两头削成鸡蛋尖头状,长1~2寸,即3~6cm,蘸取麻油,点燃后吹灭,用纸三五层贴盖患处,将热桃木刺于纸上,使其热力透入肌肤。后来桃枝逐渐被艾条所替代,或者在艾条中加入各种药物。《寿域神方》记载:“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瘥。”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时至现代,有些祖传的艾灸疗法依旧延续了此种操作,但在材料的选取上做了修改,用自配的药艾条做介质,先悬灸某些特定位置,最后实按在穴位上。此法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独特疗效。
    第四节 温针灸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一、温针灸简介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记载: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
    现代著名骨科专家宣蛰人善用此法,但其从解剖结构出发来定位针刺部位,取代传统的循经取穴,不用经络理论指导操作,而是作用于某一块肌肉的起止点,进行围刺,只沿用了中医进针的理念和温针的技术,在治疗疼痛性疾病上有很大优势。他将针刺具体化、客观化,温针灸只是一个治疗工具,用银质针的小创口代替了传统大手术的创伤,更有利于患者恢复。
    二、操作方法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的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需1~2壮。近年,还有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者。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分钟。因其外形像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第五节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又称灸疗器灸,是由古时的瓦甑(一种陶制的炊具)灸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灸法。灸疗器是艾灸所用器具,为艾绒、艾炷盛放的载体,其材质种类繁多,有竹制、橡木制、金属制、陶瓷制等,常见的器型多为艾灸罐或艾灸盒。把点燃的艾绒、艾炷放入灸疗器,然后通过灸疗器对人体施灸,从而解放了人工,免去了举艾条之苦。由于明火艾灸器会有大量艾烟排放,在密闭的空间实施艾灸,就必须忍受艾烟的熏烤,从而降低了艾灸的舒适度,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已经制成了各种无火艾灸仪器。
    一、明火温灸器灸

    明火温灸器灸顾名思义,就是将艾绒或艾条点燃,放入艾灸器,可以见到明火,有艾烟的一种灸法。
    (一)金属制灸器

    金属制灸器的共同特点就是看得见艾条火头,艾烟可以直接熏到皮肤表层,透入穴位。它是利用艾绒在燃烧中产生艾火的穿透力和辐射作用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由于艾叶中独特的药物成分,熏灼经络时,通过药物渗透,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1.随身金属艾灸盒 将艾条插入灸盒内固定支架点燃,盖上灸盒并旋转锁定,然后调节出风口,以控制温度的高低。将灸盒置入保温袋中,用松紧带固定在患处。注意经常清除保温袋及灸盒内的灰烬,以保持清洁。
    这种灸法比较简易,随时可以施灸,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该法所产生的热感通常是艾火燃烧一段时间,金属盒发热后才传到皮肤,艾烟和火头均不能触到穴位。这种方法单次灸疗的效果较弱,需要施灸者有足够的耐心,操作较长时间。与悬灸相比,它缺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气感交流,以及对艾火垂直度、距离的灵活掌控。
    2.立式金属艾灸器 取艾条或艾绒,点燃置于艾灸器头部中心部位,然后拉动伸缩臂,调整灸盒角度,距离局部皮肤3~5cm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感觉调整合适的温度。由于艾灸器为金属制成,施灸和灸后整理工具时注意避免烫伤。
    立式艾灸器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摆放燃烧时固定聚焦,比一般悬灸更安全,渗透力更好、更持久,避免了艾草能量的浪费,持续的温热刺激能提高疗效。
    3.温灸棒 撕掉艾条外面的包装纸,点燃艾条,将艾条水平放进温灸棒里,然后下按有弹簧的一端,艾条就会移动到温灸棒可以滚动的部分,此时烟会从小孔里面冒出来,即可施灸。
    温灸棒操作简单,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以所灸部位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二)木制类灸器

    竹制艾灸盒 竹制艾灸盒有单孔、双孔和多孔等类型。
    打开灸盒盖,将一整根艾条点燃后插入灸孔,里面有固定艾条的装置,然后盖上灸盒盖。施灸的过程中要根据感觉自己调节,如患处感觉稍烫时,可以将艾条向上拔,通过调节艾条高度来控制温度,避免烫伤,如果温度不够只需要把艾条再插进去一些即可。施灸结束后取下艾灸盒盖(燃烧的艾条不用取下),直接将灭火盖套在艾条上,艾火由于缺氧则自动熄灭,方便下次使用。
    竹制艾灸盒是用竹子制作而成,对艾灸有辅助作用。由于该法在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偏离原来的位置,施灸部位不够精准,需要调节艾条,而且施灸时灸盒需要固定不动,患者不能随意活动,因此一般多用于腰背和腹部,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瓷制灸器

    艾灸罐 将艾灸罐打开,取出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然后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即可手持艾灸罐施灸。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但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该法和竹制灸盒一样,施灸时灸盒需要固定不动,患者不能随意活动,一般多用于腰背和腹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现代艾灸仪器

    现代艾灸仪器是根据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萃取、微电子、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的灸疗仪器。电子灸治疗仪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多穴同灸,避免了传统艾灸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等。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无烟艾灸仪:一种是以艾绒为介质的多功能艾灸仪,将用艾绒制备好的专用艾炷或艾饼,安置在具有发热元件及磁化装置的艾腔中,将灸头直接用可调整松紧的缚带固定在被灸穴位上,当专用艾炷或艾饼被加热后,患者的皮肤同时被加热,其汗孔舒张,艾绒的有效成分迅速通过穴位经络,直接作用于病灶,通过热、磁作用,定向导入、透皮吸收,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磁疗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另一种是电磁波治疗仪(俗称神灯)和红外线治疗仪,通过电磁波或远红外线辐射输出特定频谱和能量作用于人体,通过光热作用产生生物化学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灸法之所以称之为“灸”,就是久火,无火的“灸”只能称之为烤。电子艾灸器在模拟传统灸法的基础上制作而成,在某些方面的效果必然会减弱,故不能完全取代艾灸。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13713572933481577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3 08: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3 08: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