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664|回复: 0

    针灸师林淑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6 07: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本篇为本头条号发布的简阳文史2022系列文章之三十六,请点一下“关注”,关注成功本头条号后,系统将自动推送更新,既方便您收文、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针灸师林淑慎



    杨 曾



    简阳著名的针灸师,除了陈旦安授业数载的两位高足:六十多年前组建简阳人民医院针灸科、1975年离世的徐敬臣,和在养马镇居家义诊、1964年离世的邱泽生,当数简阳中医院业精于勤、爱岗敬业、医患和谐的林淑慎。


    针灸师林淑慎(杨曾供图)



    学在苦中 技出勤练

    林淑慎,1930年2月26日出生于龙泉驿柏合乡,在家排行老大。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月,个头还不及灶台的她,早已能捡柴生火,烧水做饭,成了爹娘的帮手。
    1947年,不满17岁的林淑慎,进入龙泉驿柏合乡一家规模不大的诊所,跟师学徒。开始没有固定的工作安排,几乎就是个勤杂工,哪里需要哪里干,每月津贴五六元。工作之余,她寻思着应该学有所长,便一头扎进诊断室,看医生把脉,处方。
    因躲避战乱入川,在简阳养马镇开业坐诊的上海名医陈旦安,到简城讲学授徒,并举办针灸短训班。林淑慎报名听课,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面对银针,她惊奇于细如发丝、长不足三寸、短仅半寸的银针,不仅能改善睡眠、缓解疼痛,还能让卧床多年的病患重新站立,走出家门,更能让病入膏肓的人起死回生。
    培训结束,林淑慎满脑子都是银针、穴位和穿行于人体的经络。她找来银针,对着左手的合谷穴就是一针。针尖刚触到皮肤,针身就弯了。虎口处一滴红色的血,仿佛毛毛虫探出的头。林淑慎懵了,她记得那天将手放在脉枕,老师手上的针,就鸡吃米似的一啄,酸麻重胀的感觉顿如蒸笼上的白气,贯遍全身。可她手中的针,好像是少了箭头的箭,轻轻一弹,别无反应。之后,林淑慎填写发票,一笔拉下数字“1”,蓝色墨迹中间竟然有个白色的点。对着亮光一看,原来是个小洞,边缘光滑齐整。于是,林淑慎以它为圆心,用银针在周围密匝匝地扎了好几圈。可扎出的洞不是左歪就是右斜。
    李嫂的针线活绵密紧实,远近出名,林淑慎拿上针和发票去找李嫂探讨。她搭眼就说,林淑慎手不稳。还说给人扎针其实跟缝衣服、纳鞋底一个理,靠的都是指力。直进直出,针脚细密耐看;指力不够,一针长,一针短,不紧就松。
    林淑慎茅塞顿开。每天一有空,就在报纸、发票或是回收的处方签上练习指力。针孔一旦细圆,纸就增加一页,直至增加到十页,针都能轻松扎进。接着,林淑慎拿自己试验。曾听她回忆:对准足三里一针下去,一种撕裂的感觉,就从膝盖牵至脚底;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针断了,腿废了;回到家,蒙头就睡,隐约中,一根比指头还粗的针飞来,眼看就要刺进胸口,惊叫着坐起,摸摸胸口,又拍了拍腿,还能动;一边回想着那个梦,一边四处望望,觉得自己应该找一种接近皮肤的东西来练习进针的角度和深浅;于是想到了红薯、土豆,想到了地里的莲白,池塘里的泥鳅……后来,抓过棉袄,从中揪出一撮棉花,裹成球状,在上面提插捻转。
    有天回家的路上,她的脚扭了,脚踝瞬间肿成包子。如果是往常,她定会捡一截树丫撑着,或是单脚蹦跶着回去。可那天,她取出银针,几针下去,脚就轻松着地了。


    针灸(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术高服人 德高服心

    1956年,林淑慎调入简阳联合医院,师从张国勋学习医术。当时,医院还是一排低矮的瓦房,坐落于简城南街25号,与邮电局比邻。林淑慎除了针疗,还兼做药房工作。
    两年后,针灸科成立,林淑慎调离药房,成为医院第一位专职针灸医生。诊室就在进大门左边第一个房间,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黄泥巴的地面不是这儿鼓个包,就是那儿有个坑。
    针灸科成立初期,诊室前门可罗雀,偶尔闪过的一两个人,也只是探头看看就走。为了方便患者,她拉长上下班时间,早来晚归。不论春夏秋冬,总是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才摸黑回家。天气转凉,林淑慎到科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烧上一盆炭火,有了这个随时能见的医生和一个暖手暖心的火盆,小屋一下子热闹起来。
    1962年,简阳联合医院更名为简阳县中医院,门诊人数骤增,针灸医生也从一名增至两名。原有的治疗床位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许多前来就诊的病人都自带小凳,有的和林淑慎商量,干脆坐着扎针。
    1982年初,新建的五楼一底的中医院门诊大楼竣工,针灸科从一楼搬至二楼右边最后的两间房,床位从以前的四张增至八张,还特别添设了不少座椅。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林淑慎送走最后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每次扎针,都会在胯下勒上一件汗衫或一条棉布,但治疗床上的褥子仍经常被浸湿,甚至拧得出水,林淑慎又当医生,又当浆洗工。她锁好门正要回家,一位满脸胡茬,身着蓝布褂的老人急匆匆叫住她,说自己的孙子三岁了,还天天尿床、尿裤子,中药吃了,西药吃了,就连村里人说的秘方,一种附着在树上的“拦尿狗”(中药名桑螵蛸,编者注),也去找了七八个,烙焦后碾末给他服下,还是没用。林淑慎心里没底,望着老人帽檐下腾起的白雾,答应试试。
    第一个疗程下来,孩子病情变化不大。新疗程开始那天,孩子手举着风车跑进来。林淑慎心里一怔,蹲下身拍着他的脸道,从今天起,只要不哭,不要爷爷压手压脚,就给他叠飞机、轮船和千纸鹤。望着林淑慎随手取过的一张长方形红色卡纸,孩子点了点头。
    一个月下来,孩子打湿床铺和裤子的次数少了。林淑慎看到了希望,她通过对脉象、舌苔和孩子发育情况的判断,认为在给孩子增加营养的同时,应该用中医的手段来提升他的阳气。于是,林淑慎改用温针和穴位注射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治疗。
    两个月后,孩子的病治好了。此后,林淑慎一有空,就研究疑难病症的治疗。并先后在顽固性面瘫、小儿麻痹症、中风、尿潴留、男子精虫减少等方面取得成果。


    林淑慎与女儿李林(杨曾供图)



    患者至上 矢志初心

    1981年,林淑慎的女儿李林进入中医院,跟她学习针灸。林淑慎不搞特殊,要求女儿少做多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习指力、指法,熟记人体穴位经络,学习各类医典。直到女儿在她身上试针都能穴到气到,心神合一,才逐步放手。女儿李林迅速长大,独当一面,挑起了医院针灸的重担,患者盈门,有口皆碑。
    1989年3月,林淑慎退休。退休后,林淑慎还是每天来医院。看看诊室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看看女儿是不是和大家相处融洽;特殊位置的针法,她是否已得要领。看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女儿竖起大拇指,林淑慎才放心下来。
    真正开启退休生活的第一天,林淑慎和朋友相邀去公园散步,就路遇有人栽倒在地,不省人事。急得林淑慎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跪地就实施抢救。此后,林淑慎每次出门,挎包里都装着银针、棉球、艾条、酒精和火柴。街头巷尾,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她的治疗室。
    一天,有个卖菜的老农找到正在给人扎针的林淑慎,说他的膝盖里像是有团火,烫得他走一步痛一步,想请林淑慎把火给取出来。林淑慎笑了笑,卷起他的裤腿一看,老农的两只膝盖像是充满气的气球,又红又鼓。这种情况,单扎一次根本达不到效果。她告诉老农,明天十点还来这里找她。第二天,林淑慎左等右等都不见人来。眼看十二点多了,正要离开,老农才挑着两个空菜筐过来。隔得老远,就大声解释,说是今天不逢场,买菜的人不多,就在菜场多等了会儿。做完针灸,天下起了雨,林淑慎了解到老农还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家,而来来回回这么远的路程,即使他天天来,天天扎,也收效不大。林淑慎一番犹豫后,让老农随自己回家,把腿病治好再走。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将林淑慎的退休规划全部打乱。直至股骨头骨折瘫痪在床,林淑慎才放下了银针。
    2013年1月23日,林淑慎走完了她82岁的人生。灵柩安放当天,许多病人自发地来为她送行,缅怀这位把关爱、时间和方便都给了病人的针灸师。
    本文作者:杨 曾,简阳市中医医院职工。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32936125166518326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